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時也簡稱為狼瘡。

病因:確切病因尚不清楚。

症狀:狼瘡的症狀取決於受累器官和嚴重程度。常見疲勞、關節肌肉疼痛、臉頰和鼻樑出現蝴蝶樣紅斑、發熱等症狀。

就醫:狼瘡常常難以診斷,有時需要數週至數年才能確診。

治療:目前狼瘡無法治癒。治療選擇取決於症狀嚴重程度、器官是否受累以及症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需要制定個體化治療計劃,並且隨病情進行調整。

懷孕: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狼瘡不會影響受孕或懷孕過程。但是一些狼瘡患者,尤其是有活動性疾病的女性患者,出現懷孕相關問題的風險更高。所有育齡期女性患者在計劃懷孕時,都應找風溼病專科醫生進行檢查。

日常: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保護面板,減輕壓力和緩解疲勞。

預防:目前沒有可行的方案能夠預防狼瘡。不過,狼瘡在吸菸人群中發生率更高,戒菸可能會降低患病風險。

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難以診斷,有時需要數週至數年才能確診。狼瘡對不同患者的影響有所不同,而且出現症狀需要一些時間。

就診科室

評估初始病情,治療輕度狼瘡,可前往以下科室:

  • 風溼免疫科
  • 面板科
  • 腎內科

狼瘡併發症的長期管理可諮詢以下科室:

  • 風溼免疫科
  • 腎內科

對於症狀更為複雜的狼瘡患者,風溼科醫生通常作為首診醫生。必要時也可前往其他專科門診,進行對症治療。 下列科室的醫生經常會參與治療狼瘡引起的重要器官病症:

  • 心內科
  • 面板科
  • 血液科
  • 腎內科
  • 神經內科
  • 胸肺科

診斷與疾病監測

醫生會記錄病史並進行體格檢查,並根據一些特定標準診斷狼瘡,如蝴蝶樣皮疹和關節腫脹。如果有狼瘡症狀且抗核抗體 (ANA) 檢測結果呈陽性,則可能無需進一步檢測。

  • 其他抗體的血液檢測;
  • 補體檢測;
  • 紅細胞沉降率 (ESR) 或 C-反應蛋白 (CRP);
  • 全血細胞計數;
  • 尿液分析;
  • 狼瘡抗凝物檢測,如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檢測。

檢查可能的器官損傷

作為狼瘡治療的一部分,可能進行以下檢查:

  • 尿常規:檢查蛋白和細胞以及可能的腎臟問題徵象。
  • 腎活檢:如果醫生髮現腎臟炎症。此項檢測可幫助醫生為患者找到最佳治療方法。只有少數狼瘡患者需要進行腎活檢。

為了尋找導致症狀的其他可能原因,有時會進行影像學檢查,這取決於受累的器官系統。影像學檢查包括 CT 掃描、超聲心動圖、MRI 以及 X 線檢查。

患者如何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良好的全身護理非常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改善生活質量,也可能減少頻繁和嚴重的疾病發作。良好的自我保健也有助於減少心臟病發作和卒中的風險。

  • 接種疫苗有助於預防肺炎和流感等疾病。但是如果患有狼瘡,接種某些疫苗不安全。可與醫生溝通接種計劃。
  • 治療高血壓和高膽固醇血癥。
  • 服用藥物預防皮質類固醇引起的骨質疏鬆症、動脈粥樣斑塊(動脈粥樣硬化)等。
  • 預防感染。

其他有助於保持健康的良好習慣包括:

  • 定期鍛鍊。
  • 狼瘡與自我保健教育。
  • 不吸菸。
  • 健康、均衡的飲食。
  • 定期牙科護理。
  • 定期由眼科醫生檢查眼睛。
  • 建立由家人、朋友和健康專家組成的情感支援小組。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如何保護面板?

  • 避免陽光照射。
  • 在太陽光線最強時,避免外出。在大多數地區,一般是在上午 10 點和下午 4 點之間陽光最強,尤其是在夏季。
  • 避免進食容易增加光敏感的食物,如香菜、芹菜、韭菜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如何應對壓力和疲勞

壓力可能誘發狼瘡症狀,應儘量減輕壓力。

  • 減輕工作、生活的壓力。
  • 定期鍛鍊。
  • 使用冥想、瑜伽和引導想象等放鬆技巧來平靜身體和心靈。

在狼瘡患者中,疲勞非常常見。下列做法可以對抗疲勞:

  • 充足休息。
  • 向別人尋求幫助,不要事事親力親為。
  • 日常活動中要進行短暫休息。
  • 定期鍛鍊。體育活動可以增強活力,有助於保持良好狀態。散步和游泳是狼瘡患者較好的運動方式。
  • 如果懷疑存在抑鬱症,應尋找醫生或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及時治療。

系統性紅斑狼瘡應如何治療?

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的治療選擇取決於症狀嚴重程度、器官是否受累以及症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需要制定個體化治療計劃,並且隨病情進行調整。

目前狼瘡無法治癒。

哪些藥物可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

藥物無法治癒狼瘡,但能夠控制多數症狀,並且可以預防或延緩器官損傷。

藥物治療往往需要權衡利弊,既要預防器官損傷,又要使患者達到滿意的生活質量,還要儘量減少副作用。患者需要經常去醫院複診,觀察病情進展情況,並檢查藥物的副作用。

醫生可能需要調整藥物的劑量和組合,直至達到最佳平衡為止。

用藥方案的選擇

若為輕度紅斑狼瘡,或症狀僅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尚未威脅到器官的正常功能,此時醫生可能處方的藥物包括:

  • 對乙醯氨基酚或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有時可與抗瘧藥聯合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和非甾體抗炎藥一般已足以減輕症狀。
  • 抗瘧藥物如羥氯喹。
  • 低劑量皮質類固醇,或皮質類固醇的霜劑或軟膏。

若患者的紅斑狼瘡病情較為嚴重,則醫生可能處方的藥物包括:

  • 皮質類固醇,例如潑尼鬆。
  • 免疫抑制劑,例如硫唑嘌呤、貝利單抗、環磷醯胺、甲氨蝶呤或黴酚酸酯。

若患者發生了靜脈或動脈血栓,或由於抗磷脂抗體綜合徵導致凝血風險上升,醫生可能還需處方抗凝藥物。對於已經發生血栓的患者,使用抗凝藥非常重要。阿司匹林是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有時也可用於減緩抗磷脂抗體綜合徵的凝血過程。

請注意:

某些狼瘡藥物,如對乙醯氨基酚和潑尼鬆,即使在妊娠期間用藥也是安全的,但其他藥物則未必。患者即使在妊娠後,也不能隨意停用狼瘡治療藥物。另外,如果狼瘡症狀發作,則必須開始用藥治療。若有可能,在妊娠前最好諮詢醫生,這樣就可以充分了解狼瘡對懷孕的影響。

由於皮質類固醇是一種強效藥物,並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醫生會建議在確保最大程度獲益的前提下,使用最低劑量治療。

某些紅斑狼瘡患者對磺胺類抗生素藥物敏感。此類藥物包括複方新諾明等。若需要抗生素治療,醫生會處方非磺胺類藥物。

狼瘡患者可能會自發緩解。如果患者發生了這樣的情況,醫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用藥或最終停藥。

系統性紅斑狼瘡可以手術治療嗎?

手術不適用於治療輕度或中度狼瘡症狀。但對於發生永續性、可危及生命的腎損傷患者而言,可以考慮進行手術治療。腎移植或腎透析可以取代大劑量藥物的長期治療,以避免更嚴重的副作用。

育齡女性患者應注意哪些問題?

如果育齡女性患有狼瘡,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都應特別注意。大多數控制良好的女性狼瘡患者可以服用避孕藥。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狼瘡不會影響受孕或懷孕過程。但是一些狼瘡患者,尤其是有活動性疾病的女性患者,出現懷孕相關問題的風險更高。所有育齡婦女在計劃懷孕時,都應找風溼病專科醫生進行檢查。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因有哪些?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專家認為,有些人生來就攜帶可以影響免疫系統工作的特殊基因。

下列人群罹患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機率更高:

  • 女性;
  • 中國人、黑人;
  • 年齡在 15 ~ 45 歲之間;
  • 有狼瘡家族史;
  • 服用的藥物可能導致藥源性紅斑狼瘡。

下列情況可引發系統性紅斑狼瘡,包括:

  • 暴露於紫外線下,通常來自日光。
  • 吸菸者更有可能發生紅斑狼瘡,並可使病情加重。
  • 某些藥物。
  • 某些型別的感染:部分患者在感染鉅細胞病毒(CMV)、細小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後,最終會進展為系統性紅斑狼瘡。EB 病毒與兒童狼瘡具有相關性。
  • 化學物質暴露:疑似化學毒素包括井水中的三氯乙烯和二氧化矽粉塵。

狼瘡是否與激素有關?

激素,包括用於激素治療或控制生育的激素,都不會引起狼瘡。但它們可能會對狼瘡產生一定的影響。患者應諮詢醫生是否可以使用激素類避孕藥或進行激素治療。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症狀取決於受累器官和嚴重程度。

常見症狀

許多患者會出現下列症狀:

  • 疲勞:狼瘡會導致輕微至極度的疲勞。疲勞感增加是症狀發作的一個典型徵兆。
  • 關節和肌肉疼痛:關節可能出現紅、腫、熱、痛,也可能會出現晨僵的症狀。狼瘡性關節炎常呈對稱發生,累及腕關節、手掌小關節、肘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
  • 面板黏膜問題:皮疹往往是診斷的重要線索。很多患者的臉頰和鼻樑出現蝴蝶樣紅斑。其他常見的面板症狀包括手臂、手掌、面部、頸部或背部出現面板白斑或片狀紅點;口腔潰瘍或脣瘡;面部、頸部、頭皮、耳部、手臂和胸部出現鱗屑、紅色或紫色的凸起斑塊。
  • 光敏感:照射紫外線通常會加重皮疹,並誘發狼瘡。許多狼瘡患者對光敏感,面板白皙的患者更為敏感。
  • 發熱:發熱有時是此病的首發症狀。
  • 體重變化:患者在疾病活躍期(發作期)可能出現體重減輕。
  • 腺體腫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狼瘡患者在發作期間可能會出現淋巴腺體腫大。
  • 頭痛:許多狼瘡患者有偏頭痛。

其他症狀

  • 雷諾現象:有些狼瘡患者出現雷諾現象,出現手指和腳趾變白、變藍或變紅。受累面板會出現麻木、刺痛與寒冷感。
  • 脫髮:狼瘡患者有時會出現脫髮,呈斑片狀分佈或均勻分佈。這種脫髮通常不是永久性的。
  • 面板血管的炎症(面板血管炎):導致面板或甲床出現或小或大的藍色斑點或小紅點。
  • 併發症症狀:包括神經系統、心臟和肺部問題。

其他與狼瘡症狀相似的疾病,包括纖維肌痛綜合徵和慢性疲勞綜合徵。

目前沒有可行的方案能夠預防狼瘡。不過,狼瘡在吸菸人群中發生率更高,戒菸可能會降低患病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