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外翻: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膝外翻(knock knees)又叫X型腿、K形腿、鎖膝、碰腿症,是一種較常見的下肢畸形,它不僅是一種姿態上的畸形,而且也屬於一種功能性畸形。該病也是造成患者意外傷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兒童患者。

  • 有些膝外翻是生理性的,是兒童下肢發育的規律。有些則是病理性的,由佝僂病等疾病因素,或應力因素(如用力不當的不良習慣)造成。
  • 膝外翻患者主要表現為左、右兩側膝蓋合併後,兩足跟外張、無法靠攏。還易出現疲倦感,酸困無力,或者勉強運動便會感覺很痛苦。
  • 若發現有膝外翻情況,應及時就醫。醫生一般根據雙腿外觀、形態特點,即可作出初步判斷。
  • 生理性膝外翻一般可隨著孩子骨骼的發育自行緩解。對於一些疾病導致的膝外翻,醫生會首先消除、糾正這些因素,還可嘗試使用器械矯形。對於重度膝外翻,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 日常應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避免應力因素,定期到醫院複查,此外還應酌情進行一些功能訓練。
  • 平時儘量避免誘發膝外翻的一些因素,可降低發病風險。比如:不要讓孩子過早使用學步車;孩子長身體的過程中,儘量不要進行高對抗性的運動;積極防治易引發膝外翻的各種疾病等。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兩腳合併站立時,雙膝碰在一起,但兩側內踝無法靠攏。
  • 走路時兩腿呈外翻狀態,形成內“八”字步。
  • 站立、走路時易產生疲倦感;行走時兩膝互碰,易跌倒;勉強運動便會感覺很痛苦。

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膝外翻?

多數患者因被發現走路內“八”字,或者行走頻繁跌倒而就診。醫生一般根據患者的雙腿外觀、形態特點,即可作出初步判斷。當懷疑膝外翻是由某些疾病等因素引發時,為進一步瞭解病情,更好地進行治療,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再做一下 X 線檢查。

  • 下肢 X 線:通過做整個下肢全長的 X 線檢查,可瞭解外翻的角度、程度,此外,還有助於初步找到一些病因,如佝僂病、軟骨發育不全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發現孩子腿部異常的?
  • 現在幾個月了,經常坐學步車嗎?
  • 孩子多大的時候開始學站、學走路的?
  • 走路的時候容易跌倒嗎?
  • 站久了會不會感到疲倦,雙腿痠困無力?
  • 智力方面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 還有其他疾病嗎,比如佝僂病等?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是先天畸形嗎?
  • 這個病主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這個病會遺傳嗎?
  • 您推薦什麼治療方法呢?
  • 保守治療的話,會不會留下後遺症?
  • 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滿意,可以做手術嗎?
  • 手術後腿部畸形能徹底改善嗎?
  • 手術後會不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避免應力因素,定期到醫院複查,此外還應酌情進行一些功能訓練。

  • 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避免應力因素,比如:
    • 治療期間,暫時讓孩子停用學步車;
    • 背孩子時,注意正確姿勢;
    • 不要讓孩子站立過久、勉強走路;
    • 未康復前,暫停參加對抗運動。
  •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定期到醫院複查,根據非手術方法治療的效果,來決定下一步治療的方案。
  • 平時走路感覺累時,不要勉強繼續趕路,最好休息片刻後再繼續。
  • 如果患者容易跌倒,可讓其反穿鞋,以糾正內“八”字步態,防止跌倒。
  • 在患者年齡、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或者是手術後,可適當進行一些功能訓練,比如[4][5]
    • 站立,踮起腳尖,每次堅持 30~60 秒為一組,每組五次。
    • 雙手平舉,以腳尖或腳後跟沿直線行走,注意不能偏離直線,如此堅持練習5分鐘左右。
    • 術後當天,可慢慢活動健側腿、雙上肢,以及活動全部腳趾。
    • 術後第 2 天,可做一些訓練股四頭肌的動作,比如腳尖朝上繃緊,進行腿部肌肉練習,每天至少做 60 次。
    • 去除石膏固定後,在床上進行膝關節的屈伸訓練,訓練時,從小範圍伸屈開始,逐漸擴充套件伸屈範圍,如果伸屈較困難,可在膝下墊枕,逐漸增高。需要注意的是,訓練時以患肢不疲勞、無疼痛為度。如此訓練一週左右,然後在家人攙扶下,下床站立 5~10 分鐘,每天練習 3~5 次,逐步延長訓練時間。
    • 術後 12 周,開始練習單腿站立,循序漸進,直至單立時能夠負擔全身重量後,可在逐漸脫離外來幫助的情況下,自己獨立行走。

生理性膝外翻一般不嚴重,隨著孩子骨骼的發育,可自行緩解,所以不需要特殊干預。對於一些疾病或應力因素導致的膝外翻,醫生會首先消除、糾正這些因素,如果下肢彎曲繼續發展,可嘗試使用支具矯形或藉助石膏、夾板進行矯正。對於重度膝外翻,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消除病因,治療原發病

  • 應力因素造成的膝外翻,應先及時糾正、消除誘因,比如:避免再讓孩子坐學步車、儘量不進行對抗性的運動等。
  • 有原發疾病的,比如佝僂病等,應先積極治療原發病。

使用支具矯形

在消除誘因、治療原發病後,患者仍有輕度膝外翻的,可嘗試使用矯形支具,或者藉助石膏、夾板進行矯正。

手術治療

  • 重度膝外翻一般不能自行緩解,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比較大,可進行手術治療,以降低致殘率。
  • 治療該病的手術方法有很多,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案。常見的手術方式有[1][2][3]
    • 生長誘導術:比如“8”字鋼板半骺板阻滯術,也叫“8”字鋼板單側骺板阻滯術;
    • (股骨和 / 或脛骨)截骨矯形外固定術;
    • (股骨和 / 或脛骨)截骨矯形內固定術;
    • 膝關節置換術;
    • “U”型骨骺釘阻滯術。

有些膝外翻是生理性的,是兒童下肢發育的規律。但如果在孩子生長髮育過程中,出現一些疾病,或是由於應力因素,可能會影響下肢生長,從而導致膝外翻。

膝外翻是什麼原因引起的[1][4]

  • 兒童下肢發育規律:有些孩子的膝外翻是生理性的,根據兒童下肢發育規律,孩子到 3~4 歲時通常表現為膝外翻,常隨著成長而自然矯正。
  • 在孩子生長髮育過程中,一些疾病或應力因素(用力不當的不良習慣)可能會導致膝外翻,比如:
    • 佝僂病;
    • 黏多糖病;
    • 脊髓灰質炎;
    • 成骨不全;
    • 骨折;
    • 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骨骺炎、化膿性關節炎;
    • 嬰幼兒時期過早使用學步車、站立過久、勉強走路等;
    • 用不正確的姿勢揹小孩子;
    • 穿尿布;
    • 鞋子原因:比如長久地穿帆布鞋、過軟的鞋、堅硬的鞋;
    • 經常參加對抗運動,比如橄欖球、拔河等。
  • 還有些膝外翻屬於特發性的,多見於 8 歲以上兒童。

膝外翻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  患有易致膝外翻的疾病:
    • 佝僂病;
    • 黏多糖病;
    • 脊髓灰質炎;
    • 骨折;
    • 骨髓炎;
    • 骨骺炎;
    • 成骨不全;
    • 化膿性關節炎。
  • 幼兒時期腿部過早、不恰當的應力。

膝外翻有哪些症狀?

膝外翻的常見症狀包括[1][5]

  • 左、右兩側膝蓋合併後,兩足跟外張、無法靠攏;
  • 兩腳合併站立時,雙膝碰在一起,但兩側內踝無法靠攏;
  • 雙腿不對稱;
  • 走路時兩腿呈外翻狀態,形成內“八”字步;
  • 行走時易跌倒;
  • 站立、走路時易產生疲倦感,酸困無力;
  • 勉強運動便會感覺很痛苦;
  • 單膝外翻時,雙腿可呈“K”型,雙膝外翻時,雙腿可呈“X”型;
  • 有些患者可伴有其他的異常表現,比如面容異常、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等。

膝外翻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若不能及時解除或糾正膝外翻,常可導致一些併發症,比如:

  • 髕骨軟化;
  • 骨性關節炎;
  • 關節痛;
  • 髕骨脫位;
  • 骨盆傾斜;
  • 脊柱側彎。

多數患者的膝外翻有較明確的誘因,所以平時儘量避免這些誘發因素,可降低發生膝外翻的風險。

比如:

  • 不要讓孩子過早使用學步車。
  • 孩子長身體的過程中,儘量不要進行高對抗性的運動。
  • 積極防治易引發膝外翻的各種疾病。
  • 在孩子還未到學習站立、走路的階段時,避免讓孩子站立過久、勉強走路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