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腦疾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下丘腦是腦部一個微小的楔形組織,然而它對於人體的內分泌調控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下丘腦可以自行分泌刺激因子,也可以調控下游的腦垂體分泌刺激因子,促進甲狀腺、腎上腺或性腺產生相應的激素。作為聯絡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樞紐,下丘腦也會接收神經系統的反饋訊號,適當調整體內各種激素的分泌水平。假如發生下丘腦疾病(Hypothalamus Disorders),就可能造成全身性的內分泌和代謝紊亂綜合徵,嚴重損害人體健康。

常見的下丘腦疾病主要包括:

  • 水代謝紊亂:下丘腦受損或病變,造成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分泌過多,導致體內水、鈉代謝紊亂,可引發中樞性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徵。
  • 下丘腦功能亢進:
    • 中樞性性早熟:下丘腦產生過量刺激因子,促使兒童性腺提早釋放性激素。
    • 肢端肥大症/巨人症:下丘腦產生的刺激因子導致垂體生長激素分泌亢進,兒童時期發病可形成巨人症,成人時期發病可形成肢端肥大症。
    • 庫欣病:下丘腦擾亂垂體對腎上腺的調控,導致腎上腺產生過多的糖皮質激素而引發的一系列臨床症狀,例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
  • 下丘腦功能減退:
    • 高催乳素血癥:催乳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腦調控。當下丘腦功能減退,催乳素水平就可能不受控制,造成女性月經異常、溢乳、不孕;男性性慾下降、陽痿、乳房發育。
    • 激素缺乏:當下丘腦產生損傷時,常見患者表現為性腺功能低下,性激素缺乏。同時,還可發生甲狀腺激素、腎上腺激素、生長激素缺乏,並造成生長、代謝紊亂。
  • 其他全身性功能障礙:
    • 能量平衡異常:可出現下丘腦性肥胖或神經性厭食症。
    • 睡眠-覺醒週期和晝夜節律異常:可出現嗜睡、失眠或作息日夜顛倒。
    • 情緒行為異常:易怒,具有攻擊性或冷漠,對外界刺激無反應。
    • 體溫調節障礙:體溫難以穩定在 37℃,出現大幅上升、下降,甚至持續大幅波動。

就診科室

  • 內分泌科
  • 神經外科

常見檢查專案

  • 病史採集:
    • 家族史:下丘腦疾病很可能受到家族遺傳的影響,有必要了解患者家庭成員的病史。
    • 患者基本情況:醫生還需要了解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用藥情況、是否伴有其他疾病或腦部異常跡象。
    • 臨床症狀的特徵:例如具體表現、持續時間、發作誘因、發作頻率等。
  • 體格檢查:
    • 醫生會檢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徵是否平穩。
    • 同時檢查全身各處肢體、面板,評估是否存在畸形、變色或浮腫跡象。
    • 通過與患者交流,醫生會觀察其面部表情,初步評估意識和精神狀態是否正常。
  • 抽血檢查:
    • 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濃度、血細胞的大小、形狀和數量。
    • 測定各種生化成分,例如血糖、血脂、電解質、血滲透壓,評估肝、腎功能等各項指標。
    • 測定生物學標誌物,例如:與症狀相關的激素水平;自身免疫性抗體水平。
  • 尿樣檢查:
    • 評估尿液成分、滲透壓,以及各相關激素的水平。
    • 尋找尿液中是否存在血細胞、癌細胞或病原體感染。
  • 心電圖:觀察心律是否正常,整個心跳過程是否出現變化。
  • 激素嘗試性治療試驗:短期使用外源激素治療,根據患者體內激素水平的應答情況,評估激素合成和調控途徑中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 激素興奮試驗:主要用於激素分泌功能減退的患者。
    • 激素抑制試驗:主要用於激素分泌功能亢進的患者。
  • 影像學檢查:例如 CT 或磁共振掃描、多普勒超聲、放射性核素檢查,可以顯示病變的具體部位、波及範圍和嚴重程度。
  • 病理檢測:醫生會將經手術切除的病變組織交給病理科進行顯微鏡觀察和病理分析,最終判定其來源、性質。
  • 基因檢測:通過基因測序分析,可以對疑似遺傳病患者進行鑑別診斷或明確具體病因。

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做好疾病管理工作,改善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

做好疾病管理工作

  • 遵醫囑規範用藥,不要擅自加用其他藥物,也不要停藥或改變用藥劑量。
  • 定期複診,監測各項指標的變化趨勢,評估治療效果。

改善日常生活方式

  • 患者應確保充分休息,每天適量鍛鍊,保持心情放鬆。
  • 戒菸限酒,避免高糖、高脂、高鹽食物。

不同型別的下丘腦疾病,其治療方法有所不同。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疾病型別、嚴重程度,以及併發症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積極去除病因

  • 醫生會立刻停用致病藥物或與相關科室溝通改變用藥方案。
  • 根據患者的原發病,醫生會將其轉至相應的科室,接受門診或住院治療,從而在根本上降低復發或病情進展的風險。

手術治療

對於引發下丘腦疾病的腦部腫瘤均應考慮手術切除;尤其是:

  • 腫瘤體積較大,出現壓迫周圍神經症狀的患者;
  • 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藥物治療的患者。

此類腫瘤絕大多數可以採用顯微外科手術切除;體積較大、侵犯周邊組織者,醫生會考慮實施開顱手術。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可作為手術或藥物治療的輔助手段,適用於:

  • 術後腫瘤殘餘體積較大,藥物又難以有效控制;
  • 術後腫瘤復發;
  • 患者拒絕手術;
  • 患者由於各種原因無法長期服藥。

放射治療可能造成下丘腦或垂體功能損傷,因此兒童、青少年和育齡女性需謹慎權衡。

藥物治療方案

  • 水代謝紊亂:
    • 中樞性尿崩症:去氨加壓素是臨床治療的首選藥物。
    •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綜合徵:控制每天的飲水量;常用藥物為託伐普坦。
  • 高催乳素血癥:首選溴隱亭治療,催乳素可降至正常水平。
  • 中樞性性早熟:常用藥物包括曲普瑞林或醋酸亮丙瑞林。
  • 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常用生長抑素類藥物,例如奧曲肽、奧曲肽緩釋劑。還可以與溴隱亭、卡麥角林或培維索孟聯合應用。
  • 庫欣病:常用抑制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藥物,例如酮康唑、米託坦。
  • 激素缺乏:一旦確診,採用激素類藥物進行替代治療可以迅速緩解症狀。通常需要長期、甚至終生用藥。

下丘腦疾病的病因大致可分為 2 類:先天性和獲得性。獲得性病因主要是顱腦損傷、外科手術、腦部疾病或病原體感染;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遺傳或自身基因突變。

下丘腦疾病的獲得性病因

手術或創傷因素

  • 神經外科手術;
  • 顱腦創傷;
  • 腦部曾經接受過放療。

腦部疾病

  • 腦部各種良性、惡性腫瘤或組織增生;
  • 腦部血管畸形或動脈瘤破裂出血;
  • 腦積水或囊腫壓迫;
  • 帕金森病;
  • 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轉移、侵襲腦部。

病原體感染

  • 細菌:腦膜炎雙球菌、結核桿菌;
  • 梅毒螺旋體;
  • 病毒:鉅細胞病毒、腦炎病毒。

其他刺激因素

  • 暴露於甲苯等化工原料;
  • 遭受巨大的精神創傷。

下丘腦疾病的先天性病因

  • 家族病史:假如家庭成員中有人患病,那麼發病風險將顯著高於一般人群。例如:家族性中樞性尿崩症、家族性嗅神經-性發育不全綜合症。
  • 先天性缺陷:
    • 在胚胎髮育過程中,腦部結構異常壓迫下丘腦或下丘腦自身功能存在缺陷。
    •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統功能異常,攻擊、破壞自身組織或細胞結構。

由於下丘腦體積非常小,功能區域分佈密集,因此下丘腦疾病往往是合併多種症狀的臨床綜合徵。根據患者的致病因素、疾病型別及其相關激素水平的變化情況,最終雖然都表現為內分泌和代謝紊亂,但具體病情有一定的差異性。

水代謝紊亂的臨床特徵

  • 抗利尿激素(ADH)缺乏者總是感覺口渴,陷入多飲~多尿的惡性迴圈。假如未能及時補水,容易發生脫水,導致體內電解質紊亂,甚至引起精神症狀,並有致死風險。
  • 血鈉水平異常可能引發:疲乏、虛弱、肌肉無力、嗜睡、厭食、噁心、嘔吐。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意識模糊、昏迷。

下丘腦功能亢進的臨床特徵

  • 性早熟:女孩在 8 歲之前,男孩在 9 歲之前開始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
  • 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 兒童患者(巨人症):身材顯著比同齡人更為高大,發育完全後可達到 2 米以上。成年後會逐步出現肢端肥大症的各種症狀。
    • 成人患者(肢端肥大症):骨骼變得粗大,以手腳最為明顯,手掌和腳掌肥厚,手指和腳趾變粗。面板油膩、多汗,毛髮旺盛;聲音粗厚;關節疼痛或活動障礙,肌肉軟弱無力。
  • 庫欣病:臉部和身軀肥胖,伴高血壓和糖尿病;面板出現痤瘡、粉刺;在腹部、大腿有寬大的紫紋;四肢肌肉無力、萎縮;骨骼疼痛,易發骨折;免疫力差,頻繁感染;焦躁、易怒或抑鬱;性功能障礙。

下丘腦功能減退的臨床特徵

高催乳素血癥

  • 女性:月經週期延長、閉經、溢乳、不孕、陰道萎縮、性交疼痛、性慾減退。
  • 男性:性慾減退、陽痿、不育、肌肉萎縮、肥胖、乳房發育。

激素缺乏

  • 生長激素缺乏:兒童患者的生長、發育遲緩,智力正常。成人患者表現為軀體肥胖、骨質疏鬆、心理障礙,各項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增加。
  • 性激素缺乏:青春期發育不完全、性功能低下、性慾減退、不孕不育。
  • 腎上腺激素缺乏: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體重下降;頭暈、疲乏、面板蒼白。
  • 甲狀腺激素缺乏:畏寒乏力,反應遲鈍,嗜睡,食慾不振,便祕,運動協調性差。

其他全身性功能障礙的臨床特徵

  • 情緒行為異常:
    • 部分患者表現為易怒,具有攻擊性和破壞性;
    • 部分患者則相反,冷漠、嗜睡、不活動、對外界刺激無反應。
  • 能量平衡異常:
    • 患者可出現過度肥胖或過度消瘦;
    • 嬰兒的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
  • 睡眠-覺醒週期和晝夜節律異常:
    • 部分患者嗜睡,可能出現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的陣發性睡眠症;
    • 部分患者活動過度,難以入睡;
    • 還有部分日夜顛倒,白天睡覺,夜晚活動。
  • 體溫調節障礙:
    • 部分可高達 41℃,心跳加快、神志不清、寒顫、高血壓;
    • 部分可降至 32℃,伴潮熱、出汗、低血壓、心跳緩慢、身體震顫和感覺遲鈍;
    • 少部分患者體溫可發生大幅上下波動,自身卻並未感覺不適。

下丘腦疾病的致病原因複雜多樣,具體形成過程尚不完全明確,有相當比例患者可能受到家族遺傳或先天性基因缺陷的影響,此類下丘腦疾病無法預防。

對於獲得性因素致病的患者,可以通過完善安全防護措施和做好慢性病管理,爭取減少發病風險。

  • 注意保護頭部,避免各種傷害事故:
    • 遵守交通規則,兒童應配備適合的安全座椅。
    • 參加各種激烈運動之前充分熱身,並配備必要的防護裝置。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積極防治各種腦部疾病,避免病情進展或感染蔓延,波及下丘腦。
    • 嚴格降壓、降脂、降糖、抗凝治療,降低腦血管疾病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