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是指腿部動脈因形成粥樣斑塊,而變得狹窄、堵塞,導致下肢缺血。這是由於血液中的脂質在動脈血管中沉積,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狹窄或堵塞,影響腿部肌肉和組織的血液供應。

此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患者可能出現下肢疼痛、傷口久久不能癒合等症狀,嚴重者需要手術甚至截肢。

  •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變硬、狹窄,發生閉塞,導致下肢缺血甚至壞死。
  • 典型表現是“間歇性跛行”,表現為走路時下肢肌肉痠痛,休息幾分鐘可緩解。還會出現腿腳發麻、發涼、面板變色、傷口不癒合等症狀。
  • 另一個典型症狀是腳踝、腳背上脈搏減弱或消失。
  • 如果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可能突然堵塞下肢血流,1 小時內就可能出現腿腳劇痛、麻木、發冷。
  • 遠離危險因素是治療的前提。在此基礎上,通過藥物緩解症狀,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
  • 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甚至切除壞死、腐爛的組織(截肢)。
  • 患者應永久戒菸、規律鍛鍊、健康飲食,控制血壓、血脂、血糖水平,並細心護理腿腳。

就診時,醫生會詢問症狀、病史和家族病史,併為患者查體。醫生還會進行抽血化驗、超聲等其他檢查,查詢引起腿部血管病變的原因。

何時應就醫?

病情初期可能症狀不明顯。有家族史或危險因素的人群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定期體檢,接受血壓、血脂、血糖檢測。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儘快前往內科或血管外科就診:

  • 下肢疼痛,休息也不能緩解。
  • 下肢疼痛加重。例如,正常活動時疼痛加重,減少活動時疼痛並未減輕。
  • 雙腳和腳趾發冷、發麻。
  • 下肢面板傷口很難癒合。
  • 下肢面板變色。

醫生如何診斷下肢動脈粥樣硬化?

醫生可能會做一些檢查,包括:

  • 身體檢查。
    • 動脈搏動。醫生會檢查腹股溝、膕窩(膝蓋後方)、內腳踝以及腳背部位的動脈搏動情況。如果這些部位的脈搏很弱甚至消失,是外周動脈病變的跡象。
    • 腳部顏色變化。醫生會觀察患者雙腳抬高到心臟以上、以及運動後的顏色變化。
  • 血液指標檢查。血液化驗用來檢測膽固醇和血糖水平,可以檢查與下肢動脈病變相關的疾病,如高血脂和糖尿病。
  • 血壓測試。醫生會測量患者腳踝部和手臂的血壓,根據這兩個數字的比值來判斷缺血嚴重程度。
  • 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檢視狹窄動脈壁斑塊情況、狹窄程度及動脈血流。
  • 血管造影檢查。醫生可以選用磁共振(MRA)或 CT 造影法,來檢視外周動脈病變。也可以選用有創的經皮血管造影檢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走路腿疼、腿腳發涼發麻、傷口不易癒合的症狀?嚴重程度如何?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糖尿病、高血壓?血脂水平高不高?
  • 是否吸菸?是不是缺乏運動?
  • 有沒有直系親屬患有動脈粥樣硬化?
  • 在服用哪些藥?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這些症狀說明我得了什麼病?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需要手術嗎?手術有什麼風險?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我還能正常走路嗎?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療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由於心臟病發作或腦卒中的風險較高,平時應注意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水平。細心護理腿腳,特別是對於開放性傷口,應及時就醫處理。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生活中應注意什麼?

健康生活

  • 戒菸、遠離二手菸。
  • 健康、均衡飲食。遵循“一高三低”(高纖維素、低膽固醇、低脂肪、低鹽)的飲食結構。少吃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如肉類、黃油、全脂牛奶和乳酪;少吃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和包裝零食如餅乾、薯條。
  • 控制好血壓、血糖水平。
  • 規律鍛鍊。可以制定一份定期鍛鍊的計劃,並長期堅持。走路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方式,有助於外周動脈疾病的治療。此外,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在看電視的時候做蹲起運動,都是不錯的鍛鍊方法。但不同病變程度的患者的運動方案需徵詢醫生意見。
  • 保持健康體重。超重人群應減重。
  • 儘量避免患上流感。每年注射一次流感疫苗。

護理腿腳

應細心呵護下肢。由於缺血,哪怕是輕微的傷口,也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感染。護理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 如果下肢出現傷口、切口和擦傷,應進行治療處理。對於同時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格外重要。
  • 不穿太緊、磨腳的鞋。應穿舒適、合腳的鞋。也不要穿勒腳的襪子(包括絲襪)。
  • 保持腿腳面板乾淨、溼潤,防止面板乾燥和開裂。可以在腳趾間放一塊棉球,可吸水、防磨。
  • 保持開放性傷口乾燥,並儘快就醫。

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可使用藥物改善症狀,幫助降低膽固醇、控制高血壓、預防血栓,並積極處理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心臟病發作或腦卒中)發病的因素。病情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或介入方法治療。

哪些藥物可以治療下肢動脈粥樣硬化?

患者需要服用藥物緩解腿部的症狀,還需要用藥來減小心臟病發作和腦卒中的風險。這些藥物有助於預防血栓、控制血壓和膽固醇。

  • 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西洛他唑、氯吡格雷等。可以緩解走路時腿部疼痛。
  • 抗凝藥。可預防血栓,降低心臟病發作和腦卒中風險。
  • 降脂藥。如他汀類藥物,可降低膽固醇水平。
  • 降壓藥。
  • 降糖藥。

手術可以治療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嗎?

如果腿部動脈狹窄、缺血嚴重,出現走路困難、開放性傷口、組織壞死腐爛等症狀,可以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可以疏通狹窄的血管。或者在堵塞血管周圍,新建一條血液通路。必要時切除病變部位(截肢)。

如果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可能突然堵塞下肢血流,1 小時內就可能出現腿腳劇痛、麻木、發冷。這種緊急情況需要溶栓藥物或手術來恢復血流。

手術型別的選擇,與病變的動脈位置有關。請向醫生諮詢哪種手術方法最適合自己。手術型別包括以下幾種:

  • 動脈旁路術。可以治療發生在腹主動脈、膝蓋上下動脈(股-膕動脈)、小腿或腳部動脈(股-脛動脈)的血管病變。醫生會在狹窄、堵塞的血管周圍接上一根新血管,血液就可以繞過病變部位流動。新血管可以是患者體內的一根健康血管,也可以是人造血管。
  • 動脈內膜切除術。醫生會切開大腿上方的動脈(股動脈),切除血管裡的斑塊。這種方法較少見。
  • 血管成形術。醫生在患者大腿血管處插入導管,沿血流方向伸入到血管狹窄病變部位,先使用球囊(氣球樣的裝置)擴張狹窄的血管,必要時還會放入一個或幾個金屬支架。
  • 截肢。如果病情嚴重,下肢組織因缺氧而壞死,必須切除。這種手術更常用於糖尿病患者。

血液中的脂質在腿部動脈血管中沉積,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狹窄或堵塞,影響腿部肌肉和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形成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吸菸、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等因素也會增加發病風險。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是什麼?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病因不明、病情逐漸發展的慢性病,是指脂肪、膽固醇和炎性物質沉積在動脈血管內壁,形成斑塊,使動脈變窄變硬,阻礙血流的一種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可發生在體內所有動脈中,如心臟、雙腿、腦部、雙腎或其他器官的動脈血管。發生在下肢的動脈粥樣硬化,就會引起下肢肌肉組織缺血。

哪些因素會增加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許多因素可以增加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包括:

  • 吸菸。
  • 高膽固醇。
  • 高血壓。
  • 糖尿病。包括 1 型和 2 型糖尿病。
  • 有動脈粥樣硬化或冠狀動脈疾病的家族史。
  • 超重或肥胖。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數)/身高(米)的平方】在 18.5~23.9 之間為正常體重;24 為我國成人超重的界限,28 為肥胖的界限。兒童和青少年也應注意控制體重。
  • 老齡。
  • 男性。

病情較輕時,一般不會出現症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走路時腿疼、休息幾分鐘緩解的症狀(間歇性跛行)。嚴重時甚至休息時也會出現腳趾疼痛。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有哪些症狀?

病情較輕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有些患者會在走路時感到腿疼,休息一會兒會緩解。這種症狀稱為“間歇性跛行”。具體而言,疼痛呈現以下特點:

  • 步行一段距離後,發生一側或雙下肢疼痛,包括臀部、大腿和小腿肌肉痠痛
  • 疼痛持續存在,直到停下來站立休息一段時間才會緩解
  • 每次疼痛出現之前,行走的距離大致相當
  • 病變加重,每次疼痛出現之前行走的距離也越短

隨著病情加重,可能導致嚴重肢體缺血,表現為:

  • 腿腳面板傷口,久不癒合,出現潰瘍(開放性傷口)。
  • 嚴重時引起組織壞死、腐爛,需要截肢。

其他症狀可能包括:

  • 腿腳毛髮脫落。
  • 腳趾甲發脆、長得很慢。
  • 雙腿發麻、無力。
  • 站立平衡能力減弱、從坐姿起立的時間延長、步行速度減慢且步行距離縮短。
  • 腳趾發冷、發麻。
  • 休息時腿腳也感覺疼。
  • 雙腳和腳趾運動或抬起時,皮膚髮白。
  • 雙腳懸空時發紅。
  • 腿腳或腳趾出現藍紫色瘀斑。
  • 男性還可能出現陽痿。

如果動脈粥樣硬化同時發生在心腦血管,還會引起心臟缺血,表現出嘔吐、頭暈、胸痛、胸悶等症狀。

養成並堅持有益於心臟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或延緩外周動脈病變,也有助於控制如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危險因素。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能預防嗎?

除了年齡和家族病史之外,多數危險因素是可以預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幾點,可以預防或延緩下肢動脈粥樣硬化:

  • 戒菸、遠離二手菸。
  • 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 健康飲食,少吃高膽固醇、高糖、高鹽的食物。
  • 適當減重。
  • 規律鍛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