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縮短: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下肢縮短(Shortening of the lower limb)是指患者的下肢長度發生明顯的異常縮短,縮短的下肢可為一側,也可為雙側。這種下肢的異常變化可能為先天性,也可因多種後天因素所致。

  • 因物理化學致畸因素導致胎兒畸形,致使下肢腿長縮短,是該疾病的重要先天性病因。孕期宮內感染、先天性股骨近端缺損、下肢血管畸形也是病因之一。髖關節脫位、骨折和骨質疏鬆則為後天病因。
  • 腿部長度明顯的異常性縮短是其重要特徵。患者縮短的下肢可能為一側,也可出現雙側縮短的情況。此外,患者還可能伴有髖關節痛、大腿疼痛、脛骨疼痛、髖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一般診斷不難,但由於骨骼縮短後,恢復骨骼長度治療複雜,因而部分患者的恢復情況可能並不完全理想。
  • 如果下肢明顯縮短,嚴重影響美觀和生活質量,或者髖關節痛、大腿疼痛、脛骨疼痛、髖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反覆發生,程度逐漸加重,範圍逐漸擴大,需要及時就診。醫生會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血液學檢查來診斷。
  • 保守治療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得到恢復。常用藥物為碳酸鈣和維生素D等。髂骨下肢延長術、髖關節假體置換矯形術、佩戴假肢、佩戴增高鞋墊等方式也是常用治療手段。
  • 疼痛和髖關節活動障礙等情況發作時注意休息,需要家人陪伴以免發生意外;平時健康飲食,戒菸限酒,參加體育鍛煉時注意自我保護,防止外傷撞擊導致骨折。

何時就醫?

出現下列情況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 下肢長度明顯縮短
  • 下肢長度縮短,伴有髖關節痛和活動障礙

就診科室

  • 骨科
  • 急診科

就醫前準備

就醫前,請患者準備好病史資料和用藥的資訊,並認真思考和回答下列問題,這些資訊有助醫生準確快速地判斷病情:

  • 患者來院之前曾有過哪些症狀?
  • 腿長縮短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發生腿長縮短之前有沒有哪些引發因素?
  • 患者家人中有類似的腿長縮短的患者嗎?
  • 是否在胎兒期間遭受過感染、輻射、化工毒物、致畸藥物的刺激?

常用檢查

醫生可能會採取下列檢查以明確診斷:

  • 體格檢查:可以直觀地測量是否存在下肢縮短,並判斷縮短的程度如何。可使用皮尺等工具。
  • 影像學檢查:可以通過影像的顯示,直觀判斷骨骼的缺損、骨折、畸形情況,也可輔助判斷是否存在骨質疏鬆,並測定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可通過下肢X線正側位片、下肢CT、骨密度測定等方式進行檢查。
  • 血液學檢查:可以通過血液中鈣和磷的含量,輔助判斷骨質疏鬆情況。

治療原則

下肢骨折、先天性股骨近端缺損、胎兒期宮內感染、物理化學因素致畸、血管畸形、骨質疏鬆、髖關節脫位等均是該疾病的重要病因。提前絕經和鈣攝入不足則增加了下肢縮短的風險。

若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有望通過口服藥物的方式阻止進一步縮短。即使並非骨質疏鬆所致,但如果手術治療及時,療效也可能較理想。

一些常用治療手段包括:

  • 碳酸鈣:可以補充體內缺失的鈣,對抗骨質疏鬆。
  • 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和磷的吸收,治療骨質疏鬆。
  • 髂骨下肢延長術:對於股骨或脛骨縮短,導致全腿長減小的患者適用。手術在髖關節上方截斷髂骨,並在其中的間隙插入骨塊,使股骨整體下移,縮短的腿長得以恢復。
  • 髖關節假體置換矯形術:對於各種型別的髖關節畸形導致下肢縮短,或持續性髖關節脫位使下肢長度減小的患者適用。手術利用股骨假體和髖臼假體,代替畸形的髖關節。不僅恢復正常的髖臼結構,更防止了脫位的發生,使腿長得以恢復。
  • 佩戴假肢:對於腿長縮短超過20釐米的患者,手術治療通常無法使其完全恢復。此時可以通過佩戴假肢的方式,補充縮短的腿長,不僅可以恢復正常的行走、站立、奔跑、登樓梯姿態,更可在外觀上使患者恢復正常,重拾生活自信感。
  • 增高鞋墊:增高鞋墊不能延長腿長,但是可以輔助患者行走和站立。其對於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防止養成錯誤運動姿勢、改善運動習慣具有積極意義。

常見原因

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

  • 下肢骨折:是下肢縮短的最主要病因。患者下肢受到巨大的外力作用,下肢骨骼發生斷裂和移位,斷處的兩個斷端彼此錯開,導致下肢腿長的縮短。進行骨折復位後,由於骨骼損傷恢復的困難性,患者的腿長可能無法恢復至受傷前,使下肢縮短變為持續性。
  • 胎兒期宮內感染:是先天性下肢縮短的常見病因。患者的母親在懷孕期間發生宮內感染,病原體和炎症反應侵犯胎兒,影響胎兒腿部的正常發育,繼而導致腿長延長受阻,整體腿長縮短。
  • 先天性股骨近端缺損:患者因患有先天性股骨近端缺損,股骨的正常結構缺失,長度減小,進而使整個下肢發生短縮。
  • 物理化學因素致畸:患者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有毒有害化工產品、致畸藥物、輻射等因素的刺激,導致胎兒畸形,並可影響下肢形態和長度。
  • 血管畸形:部分患者下肢血管畸形,影響下肢骨骼的血液供應,導致發育不良和長度縮短。
  • 髖關節脫位:發生髖關節脫位時,患者的股骨頭移向髖關節後方,導致整條股骨上移,整體腿長縮短。
  • 骨質疏鬆:患者骨密度下降,骨骼內部結構相對空虛,在人體持續的重力壓迫下,緩慢地發生長度的縮短。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下肢縮短的症狀:

  • 平日不注意吃含鈣豐富的食物的人。
  • 胎兒期間,母親頻繁受到有毒有害化工產品、輻射照射、致畸藥物等刺激的人。
  • 下肢骨折復位後,不聽從醫生的建議,提早下地、負重、運動的人。
  • 絕經年齡較早的女性。
  • 家族中具有骨質疏鬆患者的人。

臨床表現

  • 腿長減少:是下肢縮短的最典型症狀。患者的下肢出現明顯的異常縮短。該縮短可能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也可能在出生後發生。因骨質疏鬆等因素導致者,腿長呈緩慢性循序漸進地縮短。而由骨折或髖關節脫位導致的患者,腿長的縮短則為突發性。患者下肢縮短的程度長短不一,嚴重者可達40cm以上。
  • 髖關節痛:對於先天性股骨近端缺損的患者,以及髖關節脫位的患者,在下肢長度減少的同時,可能伴有明顯的髖關節痛,且通常在活動髖關節時加劇。
  • 大腿或脛骨疼痛:對於骨質疏鬆導致下肢縮短的患者,可能伴有大腿深處或小腿腿乾的疼痛。疼痛通常為鈍性的,在長距離行走、劇烈運動、負重、長時間站立等情況下加重。臥床休息通常可以緩解,夜間疼痛也不明顯。
  • 髖關節活動障礙:表現為髖關節處不能完全正常活動,即不能像正常人一樣靈活地屈腿伸腿。因髖關節脫位,股骨頭移向髖關節後方,導致下肢縮短的患者,通常會發生此類狀況。此外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也可出現髖關節活動障礙。

日常護理

  • 平日應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如貝類、蝦類、牛奶等。如果患有乳糖不耐受,或者對於海鮮等食物過敏,則可以通過口服鈣片的方式進行補充。
  • 日常運動應注意自我保護,防止骨折,同時儘量避免需要大量負重的運動。應儘量增加戶外運動的時間,增加光照,以促進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從而有利於骨骼內鈣質的儲存和補充。
  • 應在日常生活中,監測下肢腿長的變化。如有腿長的持續性縮短,應儘快就診。

預防措施

  • 懷孕期間,有受到有毒有害化工產品和輻射損害風險者,應儘可能避免此類刺激。在必要時,可以佩戴輻射監測儀,穿隔離衣,佩戴口罩,以完善個人防護。懷孕期間應儘量避免大量服藥。如有用藥的必要,可與醫生進行充分溝通,選擇致畸風險較小的藥物。
  • 平日不食用含鈣豐富的食物者,應注意多吃蝦類、貝類、乳製品等。口服鈣片也可起到良好的補鈣效果。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腰腿痛,應儘快就診,如判斷為骨質疏鬆,則儘早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預防下肢縮短的發生。
  • 絕經年齡早於45歲的女性,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增加。平日生活中應多吃乳製品和海鮮,也可服用鈣片。此外,還建議每年檢查骨密度,如有骨質疏鬆,儘早進行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