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為在無其他原發疾病時,持續數月至數年的中性粒細胞減少。
  • 患病情況如何?該病男女發病率無差別,約為 3.9/10 萬,是 4 歲以下的嬰幼兒中性粒細胞減少型別中最好發的一種。其中,90% 發生於 14 個月以下的嬰幼兒。
  • 為什麼會得這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有關。危險因素可能為遺傳、病毒感染、服用抗菌藥或鎮痛藥等。
  •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有什麼型別?按患病時間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
  •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有什麼症狀?症狀表現多樣,如面板紅腫、咽部乾澀、咽痛、咳嗽、咳痰,也可無任何症狀。
  •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如何治療?主要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如抗生素、免疫增強劑、維生素 B4等。治療關鍵點和治療難點都是預防和控制感染。
  •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有什麼危害?病情嚴重者,可以發生反覆、多次、多系統的嚴重感染,進一步進展為敗血症,引起中毒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發熱;
  • 面板潮紅、腫脹、疼痛、面板化膿;
  • 耳部壓痛、流膿;
  • 聽力下降;
  • 咽痛、咳嗽、咳痰;
  • 氣促;
  • 食慾減退;
  • 噁心;
  • 寒顫、高熱。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呼吸困難;
  • 嗜睡、昏迷;
  • 休克。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 小兒血液科
  • 小兒感染科
  • 小兒面板科
  • 小兒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當醫生懷疑是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時,通常將進行實驗室檢查、X 線檢查、骨髓檢查等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常規:目的是初步判斷患者有無感染。根據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計數減低,輔助診斷該疾病。是一種抽血檢查,若有感染,白細胞計數會增高。
  • 血沉、C-反應蛋白:目的是可以檢查機體有無炎症,有無活動性的病變。如本病易伴發中耳炎、咽炎、肺炎。
  • 胸部 X 線檢查:目的是發現有無肺部感染徵象,可用於協助診斷肺炎。
  • 骨髓檢查:目的是排除血液系統疾病的異常。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也可導致中性粒細胞的減少。
  • 病原學檢查:目的是診斷所感染的病原菌的型別,選擇敏感的治療藥物。如通過對痰液的分離培養,診斷感染肺炎的病原菌型別,從而可以針對性的用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如何起病的?
  • 出現症狀有多久了?還沒有其他的伴隨症狀?
  • 以前得過哪些疾病?
  • 是否服用過其他藥物?
  • 曾到別的醫院就診了嗎?做過何種檢查和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嚴重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如何治療?治療效果如何?
  • 會影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嗎?
  •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膿腫切開引流術後的患者,要注意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活動性出血。如果出血較多,應該及時告訴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需要按醫囑定時定量服藥,不能隨意增減藥量及種類。要觀察用藥後的情況,如只出現輕微噁心、嘔吐、胃區不適等症狀時,家長應該多注意觀察,若症狀加重,需要及時就醫。
  • 複查:最好 1 周去醫院複查 1 次血常規,多次記錄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含量,直至中性粒細胞含量正常,並趨於穩定。
  • 術後飲食:術後患者應清淡、低鹽飲食為主,少量多餐,但需要補給患者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等。多食用大米、白麵、雜糧、水果、蔬菜、豆製品,避免食用堅硬、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飲食要乾淨衛生,要細嚼慢嚥。
  • 普通飲食:飲食宜清淡、富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鮮魚類(已經剔除魚刺)、蛋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禁吃油炸、熏製、生冷、刺激食物。忌濃茶、碳酸飲料等。
  • 運動:患者可以適當加強鍛鍊(如慢跑、體操課),提高身體素質,加強免疫力,有助於預防感染。
  • 其他:如有面板損害,應當注意穿著柔軟乾淨棉質的衣服,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消毒液消毒,避免面板破損處的二次感染。

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無症狀者不必治療,預防和控制感染是治療的關鍵。

藥物治療

  • 抗生素:目的是消除細菌感染。面板出現任何細菌感染,需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以免出現瘢痕和毀損,常用藥物包括莫匹羅星、紅黴素等。併發面板水皰的細菌感染,可能需要靜脈抗生素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頭孢曲松、頭孢哌酮等。
  • 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通過促進造血細胞的增殖、分化,預防中性粒細胞減少,縮短中性粒細胞缺乏的時間,加快中性粒細胞數量的恢復,減少發生感染的概率。
  • 胸腺素:具有增強免疫、調節免疫平衡等功能。但有發熱、蕁麻疹、皮疹等不良反應,常需在注射前或停藥後再次注射時做過敏試驗。常用藥物包括胸腺肽等。

手術治療

表淺膿腫切開引流術:通過對面板成熟膿腔地切開引流,可以起到快速、有效治療膿腫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進行區域性的消毒、清潔,達到快速控制炎症的目的。

其他治療方法

紫外線照射療法:通過紫外線的照射,能直接殺傷感染創面的病原菌,改變微生物的生存環境,抑制細菌或病毒的生長繁殖。同時,也可以使照射區的血管舒張,改善區域性的營養狀況,清除炎症介質,控制感染,起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大多數病兒可在數月至數年內自愈,病程平均 20 個月,多在 4 歲前痊癒,年長兒自愈的機會少些;少量患者會發生反覆的嚴重感染,進一步進展為敗血症,引起中毒性休克、DIC,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患者基本可以治癒,治癒後不影響生活質量,對壽命無影響。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和遺傳因素及免疫功能缺陷有關。病毒感染、服用抗菌藥或鎮痛藥等的人群容易患該病。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遺傳因素:少量患者呈常染色顯性遺傳。
  • 免疫功能:可能與機體免疫系統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病?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該疾病:

  • 病毒感染:如皰疹病毒、腺病毒等。
  • 使用消炎鎮痛藥、抗菌藥、抗病毒藥物:如阿司匹林、甲硝唑、青黴素、單磷酸阿糖腺苷等。
  • 接觸輻射:如 X 線照射、放射性核素照射。
  • 接觸某些毒物:如重金屬(鉛、汞等)、有毒煙霧、農藥、化肥、殺蟲劑等。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該疾病:

  • 4 歲以下的嬰幼兒。
  • 有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家族史的人群。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症狀表現多樣,可以無任何症狀,也可僅為嬰幼兒嚴重反覆的感染。而面板瀰漫性的潮紅、腫脹、硬塊、潰瘍,是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最常見的症狀。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的常見症狀包括

  • 合併蜂窩組織炎時的表現:面板瀰漫性的潮紅、腫脹、硬塊、潰瘍。潰瘍為硬塊中央逐漸變軟,再破潰形成,可經瘢痕癒合,癒合期通常為 2 周左右。常伴有患處劇烈疼痛、發熱、寒顫、凹陷性水腫。
  • 合併中耳乳突炎時的表現:耳後的面板潮紅、腫脹,壓痛。嚴重者有膿腫形成,表現為耳部有膿性分泌物溢位或流膿,伴有全身的發熱、寒顫,引起聽力下降。
  • 合併咽炎時的表現:咽痛、乾澀、發癢,有灼熱感和異物感。吞嚥時疼痛加重,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時可以將分泌物咳出,嚴重者伴有噁心。
  • 合併肺炎時的表現:咳嗽、咳痰、氣促、呼吸困難。臨床症狀輕重不等,與感染的病原菌有關;部分有膿痰、痰中帶血。嬰幼兒常為急性起病,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常伴有發熱、食慾減退、精神差、嗜睡等。

小兒慢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壞疽
  • 敗血症
  • 中毒性休克
  •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儘量減少小兒不必要的 X 線、放射性核素等照射。
  • 少給小兒使用消炎鎮痛藥、抗菌藥,如甲硝唑、青黴素。
  • 加強營養,選擇母乳餵養,多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類食物(如燕麥、豆製品、蔬菜、水果等),加強鍛鍊(如慢跑、散步等),提高小兒的免疫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