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鞘膜積液: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小兒鞘膜積液是小兒泌尿外科常見病,中醫學稱為"水疝"。我國新生兒鞘狀突尚未閉合發生率為80%~ 94%,但隨年齡增長可逐漸閉合,而出生後6個月以後閉合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長期的慢性鞘膜積液因張力大而對睪丸的血供和溫度調節產生不利的影響,嚴重的可能引起睪丸萎縮,如果積液嚴重,影響雙側睪丸,很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生育能力。治療上目前沒有特效的西藥用於治療此疾患,對於鞘膜積液多采用手術治療。

檢查

1.體格檢查

陰囊內可捫及大小不等的腫物,囊性感。

2.超聲檢查

呈液性暗區,對於鞘膜積液具有較好的診斷作用。

3.透光試驗

若腫物內為清亮液體,可看到腫物的透亮表現,透光試驗為陽性;如腫物內是膿性、血性或乳糜性液體,則看不到亮光,透光試驗為陰性。

診斷

根據陰囊內有囊性腫塊,B超檢查呈液性暗區,鞘膜腔內可穿刺抽出蛋黃色清亮液體可診斷。

鑑別診斷

小兒鞘膜積液應該與疝進行鑑別治療。多數小兒鞘膜積液中的液體多來源於腹腔,並不是先天性的鞘膜積液,把疝治療好之後,鞘膜積液也就自然好了。疝氣是即可以看到又能摸到,會出現包塊,包塊在睡覺時可能會消失,而在哭鬧時會變大,這是疝的典型症狀。輔助檢查可資鑑別:①透光試驗陽性,但在繼發炎症出血時可為陰性。②B超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有助於鑑別鞘膜積液,精索靜脈曲張,辜丸扭轉等,同時對疑為睪丸腫瘤等引起的繼發性睪丸鞘膜積液有重要意義。

1.原發病治療

適用於病程緩慢,積液少、張力小而長期不增長,且無明顯症狀者。針對原發性疾病的治療成功後,鞘膜積液往往能自行消退而無需手術。此外,2歲以內患兒的鞘膜積液往往能自行吸收,不需手術。

2.手術治療

(1)手術指徵:①2歲以下嬰兒的鞘膜積液一般可自行吸收,但當積液量大而無明顯自行吸收者需手術治療。②2歲以下嬰兒的鞘膜積液,伴有先天性腹股溝痛或者考慮辜丸有病變的可能,早期手術是必要的。③2歲以上的患者有交通性鞘膜積液或較大的睪丸鞘膜積液有臨床症狀影響生活質量者應予手術治療。但應排除附睪炎及睪丸扭轉等引起的鞘膜積液。

(2)主要手術方式:手術是治療睪丸鞘膜積液最安全可靠的方法。手術方式有:睪丸鞘膜翻轉術、睪丸鞘膜摺疊術、鞘膜切除術、交通性鞘膜積液常採用腹股溝斜切口在內環處高位切斷及縫扎鞘狀突,精索鞘膜積液要將囊腫全部剝離切除。

(3)手術併發症:手術併發症低,主要是出血、感染、水腫,輸精管損傷及由於損傷精索動脈所引起的睪丸萎縮、不育等。

睪丸鞘膜積液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原發者病因不清,病程緩慢,病理學檢查常見鞘膜慢性炎症反應。繼發者則伴有原發疾病,如急性者見於睪丸炎,附睪炎,睪丸扭轉,創傷或高熱,心衰等全身疾病。慢性者多無明顯誘因,有時可見於陰囊慢性損傷或腹股溝區淋巴、靜脈切除等區域性手術以後,亦可併發於陰囊內某些疾病,如腫瘤、結核、梅毒等。在熱帶和我國南方絲蟲病、血吸蟲病也可引起鞘膜積液。嬰兒型鞘膜積液與鞘狀突未閉及其淋巴系統發育遲緩有關。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狀突閉鎖也較遲,故嬰兒型鞘膜積液右側發生機率較左側多。根據鞘膜積液所在的部位與鞘狀突閉合的情況將其分為睪丸鞘膜積液、精索鞘膜積液、混合型、交通性鞘膜積液及嬰兒型鞘膜積液五種型別。

臨床表現

小兒出現鞘膜積液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陰囊或精索部位囊性腫物,多數小兒無不適感,大小可有很大差異,多為卵圓形。原發性睪丸鞘膜積液的陰囊面板正常,張力較大,可透光。先天性鞘膜積液在平臥時,擠壓積液可以使之逐漸縮小甚至完全消失,鞘膜積液多數為單側性。繼發性鞘膜積液我們應警惕睪丸、附睪存在病變,如結核、腫瘤及寄生蟲感染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