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是指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 D 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紊亂。本病的主要病變特徵為骨骼鈣化不良。
  • 本病暫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我國北方佝僂病患病率高於南方。小嬰兒是高危人群,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我國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發病率逐年降低,病情也趨於輕度。
  • 維生素 D 攝入不足為本病的主要病因。缺乏日光照射、維生素 D 吸收不良為本病的危險因素。
  • 本病可分為 4 期,初期(早期)、活動期(激期)、恢復期和後遺症期。
    • 初期多見於 6 個月內,特別是 3 個月以下小嬰兒,多有盜汗、枕禿、煩躁不安等表現;
    • 活動期可出現鈣磷代謝失常的典型骨骼改變,如出現“X”、“O”型腿,也可致脊柱畸形;
    • 恢復期症狀和體徵逐漸減輕或消失;
    • 後遺症期多見於 2 歲以後兒童,殘留不同程度骨骼畸形。
  • 本病的主要症狀為骨骼病變,可出現四肢、頭部、脊柱發育畸形,如出現“O”型或“X”型腿,胸部畸形(雞胸或漏斗胸),運動功能發育遲緩,行走、坐立較正常兒童晚,雙腿無力易跌倒,長牙較晚。
  • 補充維生素 D 和鈣劑是治療本病主要方法。治療的關鍵點和難點都是應及時治療,防止產生骨骼畸形。
  • 本病可導致骨骼軟化,出現常說的“O”型或“X” 型腿,胸部可出現雞胸或漏斗胸,導致身體畸形和發育遲緩。
  • 本病若積極治療,預後良好,嚴重畸形者,影響生理功能者,可選擇手術矯正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煩躁不安、汗多易激怒、枕禿持續存在。
  • 生長髮育水平明顯低於同齡人。
  • 四肢骨骼彎曲,出現“O”型或“X” 型腿,胸部發育畸形,在前胸位置從上至下摸到一連串串珠樣凸起。手腕、腳踝部出現鈍圓形環狀隆起。
  • 前囟閉合遲緩(超過 18 個月未閉合)。
  • 按壓 3~6 月兒童頭頂部或後部,感覺顱骨內陷,有按壓乒乓球似的感覺。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肌肉鬆弛,四肢無力癱軟。
  • 活動能力明顯減退,無法行走活動。
  • 骨折。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

當醫生懷疑是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時,將通常進行骨骼 X 線檢查、血生化檢查、尿鈣檢查。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生化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活性維生素 D的水平,是可靠的早期診斷標準。同時可檢查血清中鈣、磷、鹼性磷酸酶水平,可輔助診斷。
  • 骨骼 X 線檢查:可根據骨骼特異性改變確診本病。
  • 尿鈣檢查:通過檢查尿中鈣含量,可輔助確診本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生活習慣及飲食情況如何?
  • 有無腸道、肝膽方面疾病?
  • 近期患者是否有哭鬧,情緒不穩,行走站立能力減退等方面的表現?
  • 近期是否接受其他疾病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發病原因有哪些?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有哪些治療方案?治療效果如何?
  • 預後恢復情況如何?
  • 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 怎樣防止疾病復發?

本病的患者,應適量補充維生素 D 和鈣劑,並堅持戶外活動、接受光照。

  • 術後注意事項:應注意觀察有無氣胸及反常呼吸運動,同時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術後臥床 3 周,在 3 個月之內避免劇烈運動,如球類運動、跑步、游泳等。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注意補充維生素 D,如口服吸收差,可使用肌注,但應當提前補鈣,患者需注意用藥不良反應。若出現骨關節腫脹疼痛、頭痛,噁心嘔吐,面板瘙癢、口脣乾裂、腹瀉或便祕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
  • 術後、用藥複查:治療 1 個月後到醫院進行復查,主要複查血生化、骨骼 X 線、體格檢查等專案。
  • 飲食:應多吃蛋黃、動物肝臟、魚肝油、脫脂牛奶、乳酪、海產品等食物。加強營養,保證足夠奶量,注意新增輔食。
  • 運動:應堅持每日 1~2 小時戶外運動,散步、慢跑均可,主要是儘量多暴露面板接受日光照射。骨骼輕度畸形時,可積極鍛鍊,如進行擴胸運動,促進雞胸或肋骨外翻恢復。

本病若積極治療,預後良好。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活動期症狀,防治骨骼畸形。

藥物治療

維生素 D 製劑:包括維生素 D3、骨化三醇、魚肝油等,作用是補充維生素 D,可以口服也可以肌注,但要注意,肌注前應當輔以鈣劑(如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治療。

手術治療

如遺留嚴重骨骼畸形,影響生理健康,可進行相應矯正手術,如雞胸、漏斗胸,可行相應矯正手術。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患者可出現胸部畸形,如“雞胸”、肋骨外翻,同時可出現嚴重下肢畸形,生長髮育遲緩,將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進一步發展可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出現各種感染性疾病,嚴重者可死亡。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嚴重的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可遺留不同程度骨骼畸形,一般無臨床症狀,不影響正常生活。

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主要或常見病因包括:圍生期維生素 D 不足、日照不足、生長髮育增快、食物補充缺乏和疾病影響。

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圍生期維生素 D 不足:母親妊娠期,補充維生素 D 不足或者因其他疾病導致吸收減少,以及胎兒早產等可使嬰兒體內維生素 D 儲存不足。嬰兒出生後未及時補充維生素 D,可出現早期症狀。
  • 日照不足:小兒過多室內活動,缺少陽光照射,可影響體內維生素 D 的生成。
  • 生長髮育過快:早產兒及雙胎嬰兒或者早期嬰兒出生後生長髮育快,需要維生素 D 較多,體內儲存不足,容易導致此病發生。重度營養不良嬰兒生長遲緩,發生佝僂病不多。
  • 食物補充缺乏:食物中含天然維生素 D 較少,即使純母乳餵養,嬰幼兒戶外活動較少容易患該病。
  • 疾病影響:胃腸道或肝膽疾病容易影響維生素 D 吸收,如慢性腹瀉、嬰兒肝炎綜合徵等。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

  • 純母乳餵養;
  • 挑食;
  • 缺少日照;
  • 有胃腸道或肝膽疾病。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

  • 嬰幼兒。

小兒煩躁,哭鬧、汗多、出現枕禿是本病早期症狀,多見於 6 個月內嬰兒。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全身性骨骼發育畸形,如出現“O”型或“X” 型腿,胸部畸形,脊柱側彎或後彎,頭部囟門(頭頂部位,正常情況下可見此部位略微凹陷,用手撫摸,可摸到跳動)閉合延遲等症狀。

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易於激惹:小兒容易哭鬧、煩躁不安,特別是夜間哭鬧明顯。
  • 枕禿:頭部後面(與枕頭接觸部位)毛髮缺失。
  • 骨骼異常:出現四肢、頭部、脊柱發育畸形,如出現“O”型或“X” 型腿,胸部畸形(雞胸或漏斗胸),脊柱側彎或後彎,肋骨可觸控到串珠樣結構。
  • 囟門閉合延遲(超過 18 個月仍未閉合),出牙延遲(1 歲仍未出牙)。
  • 運動功能發育遲緩,行走、坐立較正常兒童晚,雙腿無力易跌倒,長牙較晚。

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肺炎、腹瀉等感染性疾病;
  • 生長髮育遲緩;
  • 骨骼畸形;
  • 貧血。

預防小兒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最重要方式及時補充維生素 D,多晒太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針對可變的因素:

  • 孕母應多戶外活動,使用富含鈣、磷、維生素 D 食物。嬰幼兒及時新增輔食。
  •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多食用雞蛋、動物肝臟、海產品、堅果、牛奶等富含維生素 D 食物。
  • 每日堅持戶外活動,接受日照。
  • 積極治療胃腸道、肝膽等影響胃腸道吸收疾病。

針對不可變的因素:

  • 早產兒、嬰幼兒出生後 2 周補充維生素 D 到至少 2 歲。夏季陽光充足,可減少或暫停維生素 D 補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