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腎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心腎綜合徵是一種心臟和腎臟的異常狀態,並不是特定的疾病,在此狀態下,心臟和腎臟中一個器官的急性或慢性損害,能引起另一個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損害[1],兩個器官損傷的影響是互相的,是一種惡性迴圈,可導致死亡率明顯增加。因此,應同時保護腎臟功能和心臟功能,以減緩病情惡化。

  • 研究表明[2],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即心功能的減退超過了心臟的代償能力)患者中,約 30% 伴有腎功能不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約 63% 會發生心腎綜合徵。超過 40% 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發生心血管疾病而死亡,遠超一般人群。另一項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血液肌酐水平每升高 0.3mg/dl,病死率增加約 20%。
  • 心臟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腎臟疾病(腎小球腎炎、慢性腎間質病變等)及影響心腎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膿毒症等),都可能導致心腎綜合徵[3]
  • 不同分型[2]命名基本原則為:起病急緩+原發病器官+被影響器官。
分型名稱病因本型的疾病舉例
1 型急性心腎綜合徵心力衰竭導致急性腎損傷急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導致的心源性休克
2 型慢性心腎綜合徵慢性心力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疾病慢性心力衰竭
3 型急性腎心綜合徵急性腎損傷導致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腎衰竭時,身體多餘的水分無法排出,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尿毒症導致血液代謝紊亂引起心力衰竭
4 型慢性腎心綜合徵慢性腎臟疾病導致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腎臟病引起的心肌病發展為心肌肥厚和慢性心力衰竭
5 型繼發性心腎綜合徵系統性疾病同時導致心力衰竭和腎衰竭澱粉樣變性、敗血症、肝硬化等可同時影響心腎
  • 主要為心臟和腎臟損傷的症狀,可先出現受損傷器官的相應表現,也可同時出現兩者損傷的症狀。例如,心力衰竭可表現為下肢水腫、乏力、端坐呼吸(平臥時呼吸困難,被迫坐起)、咳粉紅色泡沫痰等;腎臟損傷可表現為少尿或無尿、高血壓或低血壓、貧血等。有時還有一些原發疾病的相應表現。
  • 治療關鍵[4][5][6]是糾正原發病,如治療冠心病、腎小球疾病及糖尿病等。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器械治療、手術治療。除同時治療兩個系統疾病,難度增加外,心力衰竭或腎功能受損還是使用許多藥物的禁忌證,有時甚至引起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因此,藥物選擇較困難,且治療效果常差強人意。
  • 主要危害包括:一個器官損傷引起另一個器官功能不全;心臟和腎臟損傷後會互相加重病情,並引起其他全身性紊亂,如貧血、臟器缺血等,極大地增加了治療難度和病死率。
  • 本病是心臟或腎臟疾病終末期的狀態,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是儘早就醫,治療可能導致心臟或腎臟損傷的疾病,以防累及其他系統。

心腎綜合徵患者一般患有較嚴重或起病急驟的基礎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等。一旦發生這類疾病,應立即就醫,儘可能早地預防心臟或/和腎臟受損。

通常,急性心功能不全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急劇惡化,而腎功能不全導致心功能不全的過程相對較慢,因此,更多患者可能因前者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或其他疾病引起急性心力衰竭(表現為心率加快、呼吸困難、煩躁等),出現少尿、無尿等多種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症狀;
  • 急性腎損傷或嚴重慢性腎功能不全(如慢性腎臟病 3~5 期)的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皮下水腫(一般是身體下垂部位)、咳粉紅泡沫痰等心臟功能不全的症狀;
  • 其他疾病同時導致心臟和腎臟功能不全的症狀,例如呼吸困難、少尿、水腫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無尿(24 小時總尿量少於 100 毫升);
  • 昏迷等嚴重意識障礙;
  • 呼吸衰竭;
  • 心臟驟停或無法觸及脈搏(邊心肺復甦,邊聯絡急救中心);
  • 其他嚴重症狀。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心內科
  • 腎內科
  • 也可能被轉至重症監護病房(ICU)

醫生如何診斷心腎綜合徵?

心腎綜合徵是迴圈系統和泌尿系統功能障礙,診斷也需從這兩方面入手。主要的診斷手段為:通過各類體液化驗檢測生物標誌物、影像學檢查、血流動力學監測(一般是監測動脈血壓等)及血容量監測[4][5]

可能用到的相關檢查具體如下。

  • 血常規、尿常規+尿沉渣、生化全項、凝血等常規體液檢查。
  • 特殊的生物標誌物(一些標誌物的監測僅在部分醫院開展)。
    • 腎小球損傷標誌物,如血清肌酐、血清胱抑素 C、尿蛋白。
    • 腎小管損傷標記物,如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7(TIMP*IGFBP7)、血清 NGAL((NGAL全稱為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尿 NGAL、N-乙醯-β-D-葡萄糖苷酶(NAG)、腎損傷分子 1(KIM-1)、白細胞介素 18(IL-18)、肝型脂肪酸結合蛋白(L-FABP)、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尿血管緊張素原、α-1 微球蛋白等。
    • 心臟損傷標誌物,如肌鈣蛋白 I 或 T、B 型鈉尿肽(BNP)或氨基末端腦鈉尿肽(NT-ProBNP)、迴圈型生長刺激表達基因 2 蛋白(sST2)、半乳糖凝集素-3 等。
  • 影像學檢查。
    • 超聲心動圖,檢查心臟結構及功能。
    • 腎臟超聲檢查,包括對腎內靜脈血流進行監測。
    • 心臟磁共振檢查,除檢測心臟結構外,還可檢測由於尿毒症或其他原發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心肌病。
    • 其他心臟或腎臟原發病相關檢查,例如對冠心病患者開展冠狀動脈造影等。
  • 血流動力學監測。例如,生物阻抗向量分析(BIVA)、腹部壓力(IAP)監測、相對血容量監測裝置、有創及植入式血流動力學監測。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心臟相關問題

  • 有什麼症狀?是否有呼吸困難,能否平臥,有無乏力、下肢水腫、食慾不振、暈倒等症狀?怎樣緩解?
  • 是否有咳嗽咳痰,痰是什麼樣的?
  • 本次發病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是否有心律失常、過度勞累或攝入液體過多?
  • 最近是否感冒,是否患有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 既往是否有基礎心臟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瓣膜病、肺動脈高壓等?
  • 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
  • 針對上述症狀或疾病,是否曾診治過?具體怎麼治療的?建議攜帶既往的住院病歷。

腎臟相關問題

  • 哪裡感覺不舒服?血壓、尿量如何?
  • 是否有水腫?部位和程度如何?
  • 有沒有多個系統有症狀,如氣短、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脹、食慾減退,意識障礙、躁動,心悸、胸悶等?是否容易出血、貧血?
  • 有沒有腎臟或全身基礎疾病,如腎小球疾病、急性腎缺血、先天性疾病(如多囊腎)、腎臟腫瘤、腎動脈狹窄、尿路梗阻、尿路感染、糖尿病腎病、過敏性紫癜、痛風、肝硬化、膿毒血癥、擠壓綜合徵等?
  • 是否接觸過腎毒性毒物或藥物,如各類中藥、造影劑、有腎毒性的抗生素、抗腫瘤藥物、非甾體抗炎藥等?
  • 是否就診過?目前怎樣治療?是否接受透析?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否發生了心腎綜合徵?心臟和腎臟功能損傷到什麼程度了?
  • 目前最主要的病因是什麼?
  • 最棘手的問題是什麼?什麼問題需要優先解決?
  • 都有哪些治療方法?該如何治療才能同時照顧到心臟和腎臟功能?
  • 目前的病情是否需要住院治療?是否有必要住進重症監護病房?緩解病情大約需要多大花銷?
  • 經過住院治療,回家後要注意什麼?哪些情況下需要就診?

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還要注意控制引起症狀惡化的誘因。單器官受損後,預防其他器官損傷是本病管理的關鍵[2]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積極配合治療原發病,並預防新的損傷心臟和腎臟的疾病發生。除配合治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病、腎臟病、泌尿系統梗阻等之外,注意去除引起心臟或腎臟損傷的因素,例如,有腎毒性或心臟毒性的中、西藥,酗酒等。本病繼發的貧血等可能加重心腎綜合徵。
  • 控制引起心臟功能惡化的誘發因素。
    • 管理血容量,即根據水腫、呼吸困難等症狀及每日尿量,遵醫囑控制水、鈉鹽(如食鹽、味精等)的攝入,尿量過少及攝入水過多會引起病情惡化。醫生也會注意避免輸液過多等醫源性誘因。
    • 注意防止感染。老年和體弱者易發生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感染可引起病情急劇惡化。
    • 監測並處理心律失常。
    • 避免過度體力消耗或情緒激動,否則可能引起病情加重。
    • 避免擅自停藥或自行加用、改用療效不確切的藥物,例如,過度依賴湯藥製劑可能引起心、腎損傷,液體量攝入過多會引起病情加重。
  • 控制引起腎功能惡化的誘發因素。
    • 防止上述心功能惡化的誘因,可有效保護腎臟功能。
    • 注意控制血壓,遵醫囑維持一定的液體攝入量。
    • 合理飲食,例如減少食鹽、味精攝入,增強主食、蛋白質的攝入。
    • 減少或禁用腎毒性藥物,若必須使用,應由醫生對病情進行全面評估。
  • 遵醫囑按時服藥,根據症狀、化驗定期就醫評估。
  • 病情惡化時,儘快就醫。

治療原則是心腎同治、去除原發病因、抓住主要矛盾(選擇能夠整體改善恢復情況的方法),儘可能選擇既不加重心功能損傷、又不加重腎功能損傷的治療手段。同時要防治心腎功能損傷引起其他系統的併發症[2][3][5][6][7][8]

藥物治療

  • 利尿劑,是治療心力衰竭的一線藥物。研究表明,雖然使用利尿劑有進一步惡化腎功能的風險,但是能夠明顯改善生存率。長期大劑量使用利尿劑有發生利尿劑抵抗的風險,可使效果下降,並且加重腎臟損傷。
  • 託伐普坦,可以在不明顯影響腎功能的同時,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狀。
  •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抑制劑。
    •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ARB),是治療心力衰竭的基本藥物,可能導致腎功能下降,但能夠改善遠期心臟重構,改善生存率。使用時醫生會注意避開藥物禁忌證,例如,無尿性腎衰竭患者禁用 ACEI。
    • 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可以協同 ACEI 或 ARB 治療。
  • β 受體阻滯劑,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石藥物之一,能夠有效減少慢性心衰、慢性腎臟病的死亡率。
  • 奈西立肽,能夠改善心功能和心肌供血,增加腎小球濾過率(評估腎功能的一個指標),但療效仍有待進一步證實。
  • 其他藥物,例如,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rh-EPO)可治療腎性貧血,增加心肌供氧,對於心源性休克者,多巴胺可增加腎血流,此外還有一些其他藥物用於治療原發疾病。
  • 營養支援治療,包括酌情限制水、鈉鹽、鉀鹽等的攝入,保證能量(主食、肥肉等)和蛋白質(包括氨基酸)的供給。

器械治療

  • 超濾治療,是一種腎臟替代治療,適用於心力衰竭和腎功能損傷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超濾治療可以有效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毒素,增加腎臟血流灌注。
  •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CRT):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可通過 CRT 改善心臟功能,從而改善腎臟功能,對於具有適應證的心腎綜合徵患者,可行 CRT。
  • 其他器械治療,例如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機械迴圈輔助裝置(例如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簡稱IABP)用於治療心力衰竭,但其在腎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 慢性腎臟病 4~5 期的患者中證據不足。

手術治療

腎臟移植是終末期腎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可以緩解尿毒症性心肌病,並且能夠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數,從而改善心功能。

疾病發展和轉歸

隨著心臟和腎臟功能惡化,心腎綜合徵患者會出現多系統衰竭的表現,終末期患者常陷入無藥可醫的地步。多器官併發症可能引起呼吸困難、乏力、疼痛、抑鬱、營養不良及意識障礙等,甚至不得不使用嗎啡等阿片類藥物鎮痛。

恢復情況與心臟、腎臟損傷的嚴重程度有關。儘早治療原發疾病、減少靶器官功能損傷、預防其他臟器併發症,能夠終止上述惡性迴圈,緩解症狀、恢復器官功能。

心腎綜合徵是心臟疾病與腎臟疾病共同作用,或同時由某種病因引起的、難治性病理狀態。因此,其病因為原發疾病,或者心臟和腎臟疾病互為病因[8]

心腎綜合徵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心臟與腎臟的相互作用

  • 心力衰竭導致血壓下降、血容量減少,可引起腎臟血流不足、缺氧缺血,造成急、慢性(腎前性)腎損傷。
  • 心臟疾病引起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也會導致慢性腎臟疾病。
  • 診斷和治療心臟病的檢查及藥物,如造影劑、利尿劑等,可能會造成急性腎損傷。
  • 腎功能不全導致的水-電解質紊亂、炎症反應、血管內皮功能紊亂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可導致體液過多(鈉水瀦留)、血壓升高、心律失常,誘發心力衰竭;導致的血脂、血糖、鈣代謝異常,可促進動脈硬化。
  • 腎性貧血可導致心肌缺血,加重冠心病並引起心肌結構變化。
  • 體內毒素沉積可引起心臟毒性。
  • 腎功能不全患者出血傾向增加,可增加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療的出血風險。

其他病因

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炎、血管澱粉樣變、膿毒血癥、自身免疫疾病等,可同時損傷腎臟、心臟血管,引起多器官缺血。此外,這些疾病還可能直接損傷各臟器。

哪些人易患心腎綜合徵[2]

  • 高齡人群;
  • 吸菸、飲酒者;
  • 患糖尿病、代謝綜合徵、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癥者;
  • 高血壓病患者;
  • 冠心病、卒中患者;
  • 接受動脈造影檢查使用造影劑者;
  • 有嚴重感染者;
  • 既往有發生心力衰竭的病史;
  • 肌酐水平升高者;
  • 貧血者;
  • 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者。

主要表現為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慢性腎臟疾病的症狀,可能先出現某一器官功能障礙的症狀,也可同時出現兩個系統損傷的症狀。

心腎綜合徵的常見症狀有哪些[5][7]

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狀

  • 由心肌梗死引起者,表現為呼吸困難、強迫坐位、煩躁、大汗、咳嗽,甚至咳粉紅色泡沫樣痰,同時伴心率增快、血壓升高或下降。
  • 由心源性休克引起者,表現為血壓下降、四肢發涼、面板蒼白、少尿,甚至昏迷等。

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狀

  • 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如稍微活動就喘粗氣、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憋醒);咳嗽咳痰;乏力、運動量降低;凹陷性水腫(即手指按壓區域性出現)、胸腔積液;尿量減少;腹脹、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急性腎損傷的症狀

  • 初期可能不明顯,隨腎臟損傷加重可出現少尿。由於無法排出毒素及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等,還可能出現其他系統的功能紊亂症狀,如噁心嘔吐、腹脹腹瀉、咳粉紅泡沫痰、心律失常、躁動、昏迷、出血傾向等全身症狀。

慢性腎損傷的症狀

  • 水、電解質紊亂的症狀,如皮下水腫、體腔積液、血壓升高、食慾不振、嘔吐、心律失常等;
  • 血脂異常、血糖異常;
  • 高血壓、心力衰竭、動脈硬化和鈣化;
  • 氣短、氣促、咳嗽、咳粉紅泡沫痰;
  • 出血傾向、貧血;
  • 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記憶力減退、性格改變、周圍神經病變症狀(如四肢感覺異常、感覺減弱或消失、肌肉陣攣、肌無力等);
  • 尿毒症期可出現精神異常、意識障礙等症狀;
  • 內分泌紊亂;
  • 骨質疏鬆、易發骨折等多系統表現。

心腎綜合徵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心腎綜合徵本身是一個器官損傷後,引起另一個器官損傷的併發症。但這類疾病一般都會引起不僅限於心臟和腎臟的多器官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2]

  • 心力衰竭引起腎臟損傷的併發症:如感染、高鉀血癥、腎性貧血、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尿毒症性酸中毒、尿毒症性腦病、尿毒症性心肌病、尿毒症性肺水腫、腎性骨營養不良、氮質血癥、心包病變、周圍神經病、胰島素抵抗、骨骼病變。
  • 腎臟疾病引起心力衰竭的併發症:如出血傾向、呼吸道感染、急性肺水腫、血栓性疾病、心律失常、心源性肝硬化、電解質紊亂等。

只要不是極短時間內發生的嚴重的急性腎損傷或心肌損傷,心腎綜合徵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在累及心臟及腎臟的疾病的全程,都應預防心腎綜合徵[2]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預防原發病及其危險因素。
    • 改善生活方式,戒菸戒酒。
    • 控制血糖、血脂、血壓、血尿酸等指標,預防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臟病,預防腎小球疾病等腎臟疾病。
    • 避免接觸心臟毒性或腎臟毒性毒物及藥物。
  • 發現相關原發病後儘早、持續評估心臟和腎臟功能,注意藥物選擇和劑量。
  • 若發生心功能不全,避免上文所述的引起腎功能惡化的誘因,並積極治療心臟疾病、維持心功能。
  • 若發生急性腎損傷或慢性腎臟病,積極應用保護心功能的措施,儘快恢復腎臟功能或行腎臟替代治療,積極治療電解質紊亂、貧血等併發症。
  • 積極治療糖尿病、膿毒症等全身系統性疾病,早期保護心、腎功能。
  • 接受正規醫院醫生的治療。

(感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趙冠棋醫師撰寫本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