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驚厥: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新生兒(出生 28 天之內)驚厥特指在新生兒期出現的,由於各種因素導致的驚厥。驚厥一般是由於神經元不規則連續放電引起。新生兒驚厥可能為許多疾病的合併表現,因此病狀表現多樣且不易被識別。
  • 足月兒(胎齡在 36~40 周)驚厥的發生率為 1.4%。早產兒(胎齡在 28~36 周)中發病率 20%
  • 主要的病因包括窒息、產傷、感染、藥物、代謝異常等。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易於受各種因素影響以及家族遺傳病史也是發病的危險因素。
  • 新生兒驚厥表現多樣,可表現為持續的肌肉僵硬、肢體伸直、抖動、反覆迅速地肢體某一部位抽搐,不能被終止的眨眼、吸吮動作,四肢划船或者蹬踏樣動作,或者突然點頭全身蜷縮類似抱球樣動作,幾秒後再擁抱樣動作呈簇發作等。
  • 根據臨床表現和發生頻率,將病狀分為五類:
    • 微小型:最常見的發作型別,抽搐動作不明顯;
    • 強直型:四肢強直性伸展,有時上肢曲直下肢伸展並伴有頭向後仰;
    • 多灶性陣攣型:多個部位抖動或抽搐迅速地不固定的從肢體某一部位轉移至另一部位;
    • 侷限性陣痙攣(侷限為一個肢體或者身體部位的抽搐;
    • 全身性肌肉陣攣型:全身都出現抽搐樣表現。
  • 治療主要包括糾正導致驚厥的病因,以及藥物控制驚厥政治。病因治療比止驚厥治療更為重要。藥物常用苯巴比妥、安定、苯妥英鈉、水合氯醛等。治療的難點和關鍵點在於新生兒驚厥應該迅速進行病因診斷,儘可能對病因給予特異治療。
  • 驚厥對新生兒期後腦的發育有影響,可產生神經系統後遺症,如癲癇、智力低下、肢體癱瘓等。
  • 新生兒驚厥可以是許多疾病的臨床表現,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差異。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意識喪失,表現為愣神、瞪眼或斜視;
  • 眼瞼反覆抽動;
  • 全身僵直;
  • 肢體震顫或固定在某一姿勢;
  • 震顫或抖動從一個肢體遊走至另一個肢體;
  • 反覆不易被打斷的划船、游泳或蹬踏動作。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反覆驚厥發作不能自行停止(超過 30 分鐘,或多次發作間意識不能恢復);
  • 短時間的面色發白或青紫;
  • 口吐白沫;
  • 呼喚或刺激患兒無反應。

建議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
  • 帶有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的綜合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新生兒驚厥?

當醫生懷疑是新生兒驚厥時,應詢問母孕期健康情況,用藥史,家族病史。對患兒做必要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腦電圖檢查以及影像輔助檢查。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為常規查體,為明確病因及判斷患兒疾病嚴重程度提供初步證據。通過查體可發現患兒面板顏色有無異常改變、肌肉力量和肌肉張力有無改變、有無肢體水腫、意識障礙程度等。
  • 顱骨透照實驗:目的是初步判斷患兒是否存在硬膜下積液(為化膿性腦膜炎的併發症之一)。
  • 血常規檢查:目的是評估有無貧血、血小板減少及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嚴重程度等情況。
  • 血氣分析檢查:可發現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電解質紊亂(鈉鉀鈣等離子是過高還是過低)呼吸性或代謝性酸中毒等情況。
  • 腎功能檢查:明確有無腎功能損害,目的是排查引起驚厥的病因。
  • 血清 C-反應蛋白檢查:協助診斷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性質,可發現在感染時或應激反應是增高。
  • 血糖測定:有助於低血糖的診斷。
  • 尿常規檢查:目的是協助明確有無泌尿道感染,尿中有無酮體等。
  • 腰穿檢查:通過腦脊液的生化和常規檢查,可發現有無顱內感染徵象。
  • 頭顱 CT 檢查:目的是檢視腦結構,評估有無腦水腫、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實質內出血情況。
  • 頭顱 MRI(磁共振)檢查:目的是檢視腦結構評估有無缺血缺氧性腦病,以及發現其大腦先天畸形等。
  • 心臟及腹部 B 超檢查:目的是評估重要臟器(如心臟、肝、膽、胰、脾等)的形態,有無發育畸形等。
  • 腦電圖:目的是評估異常動作是否為真正的驚厥,判斷新生兒腦功能及是否存在腦損害,評估腦損害的嚴重程度。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孕期健康情況,產程及用藥史如何?
  • 羊水有無汙染?
  • 患兒的胎齡是多少?第幾胎?
  • 有無反覆流產史?
  • 患兒症狀表現是什麼?
  • 症狀出現多久了?發作持續多長時間?
  • 清醒後患兒精神反應情況如何?
  • 患兒出生時情況如何?
  • 有無家族新生兒驚厥或癲癇病史,是否近親婚配?
  • 曾到外院就診嗎?
  • 做了哪些檢查?診療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患病原因?病情嚴重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如何治療?能治癒嗎?費用多少?
  • 有無併發症?是否有後遺症?
  • 護理有哪些注意事項?

新生兒驚厥可能是多種疾病的一個臨床表現,並且有時表現特別不典型,因此需要家長密切觀察,有問題及時就醫。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密切觀察特別是孕母用過麻醉藥,苯巴比妥類藥物的新生兒,產檢時發現神經系統有異常的新生兒,如發現患兒煩躁或意識淡漠、抽搐、嘔吐、囟門飽滿或膨隆等,及時就診或告知醫師。
  • 對於已行手術治療患兒,須按醫囑觀察(如引流管情況、病情變化)等。一般術後需要暫時禁止飲食,根據術式不同,需遵醫囑護理。
  • 對於呼吸暫停患兒(表現為小兒胸廓和腹部不動,繼而面色青紫),可輕彈足底或捏耳垂,刺激呼吸,及時就診或告知醫師。輸血時須注意觀察有無氣急、呼吸暫停等情況,避免發生心力衰竭。
  • 做好新生兒護理,包括做好面板、黏膜、臍部的清潔護理,減少面板感染的機會。
  • 保持新生兒居住房間空氣清新,環境清潔,每天通風 1~2 次,室溫最好控制在 24 攝氏度左右,冬天洗澡時室溫應升到 26~28 攝氏度,注意保暖,防止繼發感染。
  • 儘量減少不必要刺激,保持安靜,避免劇烈哭鬧增加耗氧量,甚至誘發驚厥或心力衰竭等。
  • 需要繼續服用藥物患兒,家屬必須瞭解服藥劑量、頻率與服用時間,不能擅自停藥、加減藥量等。需要自行購買藥物者,不能購買醫囑以外藥物。輸液過程中不能隨意調整液速。服藥如有嘔吐、腹脹、全身皮疹瘙癢等不適,需要及時就診。
  • 提倡母乳餵養,可按需餵養,母親可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豆奶等。人工餵養時嚴格按要求配製奶液,避免過稀或過濃,減少消化道負擔,並逐漸增加奶量。
  • 給患兒勤洗澡、勤換衣服,保持身體清潔衛生;家人患呼吸道感染時需戴口罩,接觸小兒前洗手,奶瓶要及時高溫消毒處理,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方,避免與感染病患接觸;多晒太陽,隨氣候變化增減衣服。

治療首先是針對原發病變進行特異治療,其次是止驚治療。

藥物治療

  • 葡萄糖:主要目的是糾正低血糖,同時檢測血糖,維持血糖稍高水平。醫生一般根據需要調整用量,避免高血糖。
  • 鈣劑:目的是糾正低鈣血癥,一般使用 10% 葡萄糖酸鈣。使用時應當注意輸注速率不應過快,同時監測心率,如出現心率下降,應立即停止輸入。
  • 鎂劑:目的是糾正低血鎂,一般使用 50% 硫酸鎂肌注或 2.5% 硫酸鎂靜脈滴注,輸液是注意速度,每分鐘不能超過 1 毫升。
  • 抗生素:常見藥物如阿莫西林、頭孢菌素如頭孢曲松、頭孢哌酮等,作用是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和介質釋放,防止感染擴散,減輕症狀。醫師常根據經驗,感染嚴重程度特別是根據藥敏試驗選取敏感抗生素。
  • 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目的是干擾病毒的 DNA 或者 RNA 合成,抗病毒治療
  • 消除黃疸:常用茵梔黃口服液;具有退黃疸、降低黃疸指數、降低谷丙轉氨酶等作用。
  • 脫腦水腫藥物:如呋塞米、地塞米松、甘露醇等,由於反覆驚厥可導致腦水腫,使用脫腦水腫藥物的目的是降低顱內壓力,減輕腦水腫。
  • 維生素 B6:目的是補充維生素 B6,一般用於治療吡哆醛依賴症(機體內吡哆醛-維生素 B代謝、吸收、利用障礙導致的一系列病症,新生兒可表現為驚厥)。
  • 鎮靜止驚治療:如苯巴比妥、地西泮、左乙拉西坦、咪達唑侖等,目的是控制驚厥發作,以便降低腦代謝,能量消耗和減輕腦水腫。

手術治療

除原發病為外科情況必須手術治療外,一般不需要手術治療。

  • 顱骨鑽孔引流或開顱放血手術:適用於顱內大量出血內科保守治療不佳的患者,目的是清除腦內瘀血,減輕腦損害。
  • 手術切除病變腦組織:如發現為腦發育畸形引起的頻繁抽搐,醫生會根據影像學病灶定位,以及腦電圖異常放電位置等評估是否有手術機會。
  • 肝移植術:如為瓜氨酸血癥等遺傳代謝病,可能需要行肝移植術,目的是改善體內代謝,恢復機體代謝產物平衡。

其他治療方法

  • 一般支援治療:減少刺激,保持環境安靜,少搬動患兒。可將新生兒置於鳥巢形狀的包裹中,作用是減少哭鬧、減輕身體負擔、利於患兒恢復。
  • 輸血:作用是迅速補充血液中所喪失的成分,補充血容量,改善微迴圈等。常用如新鮮血漿、洗滌紅細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但有傳播病毒的可能(如各型別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大約 50%的由於缺氧缺血而引起的癲癇的新生兒發育正常。

  • 如不積極治療,由於本症是原發病的臨床表現,故所致其後果各異。持續的驚厥可導致驚厥持續狀態,造成腦缺氧、腦水腫,可導致癲癇、肢體癱瘓、智力低下等神經系統後遺症,嚴重腦室內出血者死亡率高。如果腦損傷最終已經發生,即便新生兒期驚厥可能停止,但驚厥數月至數年後可能再發生
  • 如積極治療,急性腦損傷引起的驚厥例如缺氧缺血、腦缺血、感染所致時,早期雖然可以發生一系列反覆驚厥表現,但典型病例可以於 3~4 天減輕。低鈣或低鈉、蛛網膜下隙出血導致的新生兒驚厥預後較好,而腦發育畸形、遺傳代謝病毒等引起的驚厥發作。與患兒日後的神經發育相關,部分患兒可能更持久有抽搐發作,智力運動能力受損,極少一部分可以恢復正常。

各種原因造成的腦損傷導致神經元異常放電都可能導致新生兒驚厥,常見病因包括窒息、產傷性顱內出血、感染(敗血症,腦膜炎、破傷風等疾病)、藥物,代謝異常等,有的新生兒驚厥也可能是家族性良性驚厥(與遺傳有關)。

新生兒驚厥的常見病因有哪些?

  • 圍產期(出生前後 1 周內)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腦病;
  • 難產及產程延長導致的腦部缺氧缺血或出血性損傷;
  • 感染:如腦膜炎、腦炎、腦膿腫、敗血症、破傷風導致腦損傷,引起驚厥;
  • 藥物:如興奮劑、麻醉藥、苯巴比妥類藥物;
  • 代謝異常:低血糖、低血鎂、低血鈣、高鈉和低鈉血癥,以及一些特殊的遺傳代謝病如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血癥、瓜氨酸血癥、吡哆醛依賴症等;
  • 遺傳因素:已證明攜帶特殊基因(如 KCNQ2、SCN1A 等)可導致驚厥;
  • 其他原因:膽紅素腦病(膽紅素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腦發育畸形(懷孕前或懷孕期內長時間接觸化學或輻射)、神經面板綜合徵(如神經纖維瘤、結節性硬化等)等。

哪些人容易患病?

  •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
  • 使用可造成驚厥的藥物;
  • 生後餵養不當導致低血糖或電解質紊亂;
  • 母親孕期有宮內感染;
  • 難產、產程過長出生的嬰兒;
  • 早產兒;
  • 孕期使用麻醉藥,巴比妥類或阿片類藥物;
  • 有新生兒驚厥家族史,或家族中有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 攜帶特殊基因(如 KCNQ2、SCN1A 等)。

新生兒驚厥表現多樣,可表現為持續的肌肉僵硬、肢體伸直、抖動,反覆迅速的肢體某一部位抽搐,不能被終止的眨眼、吸吮動作,四肢划船或者蹬踏樣動作等。

新生兒驚厥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根據臨床表現和發病頻次主要分為如下五種型別:

  • 微小型:即驚厥表現細微,不易察覺。微小型是足月兒及早產兒最常見發作型,一般由多種病因引起,常與其他的發作型同時存在,應注意仔細觀察。眼球水平或者垂直位偏斜,眼瞼反覆抽動,眨眼動作,不自主或難以被打斷的吸吮,咀嚼或噘嘴等其他嘴部動作。肢體細微震顫或固定在某一姿勢,四肢呈游泳、划船或踏車樣運動以及呼吸暫停。
  • 強直型:足月兒和早產兒均可見,是病情嚴重的徵象,表示有腦器質性病變,表現為:四肢伸展僵硬,有時上肢曲直下肢伸展並伴有頭向後仰。常伴有呼吸暫停和兩眼球上翻,口脣發青。
  • 多灶性陣攣型:表現為多個部位抖動或抽搐迅速地不固定的從肢體某一部位轉移至另一部位,抽搐可迅速從一個肢體轉向另一個肢體,或向身體另一側遊走。有時可影響呼吸而出現口脣面色青紫,呼喚孩子或刺激孩子時無反應。
  • 侷限性陣痙攣型:身體某部位侷限性節律性抖動,這種抽搐常起自一個肢體或者一側面部,然後擴大到身體同側的其他部位,患兒通常對刺激有反應或反應稍遲緩。
  • 全身性肌肉陣攣型: 此型在新生兒期較少見。肢體反覆屈曲型痙攣,有時軀幹也同樣痙攣(突然點頭全身蜷縮類似抱球樣動作,幾秒後再擁抱樣動作;或如新生兒為平臥位時,突然頭後仰一下,伴有肢體的外展動作,幾秒後再次出現,呈串或簇發作)。

新生兒驚厥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新生兒驚厥病的發病期較短,應立即尋找病因,做針對性治療。

常見併發症包括:

  • 顱腦損傷;
  • 顱內出血;
  • 窒息;
  • 缺氧缺血性腦病;
  • 神經系統後遺症:如癲癇、智力低下、肢體癱瘓等。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積極治療各種原發病,如控制感染、吸氧等。
  • 保持適宜的室溫和溼度(室溫最好控制在 24 攝氏度左右,冬天洗澡時室溫應升到 26~28 攝氏度,溼度一般在 40%~50% 為好),注意保暖,防止新生兒低體溫及感染。
  • 給臍帶殘端消毒,做好身體面板護理,所用奶瓶、用具需要嚴格消毒,減少感染機會。
  • 新生兒用藥必須在醫生指導和監護下使用,家長不得隨意用藥。
  • 孕期嚴格產檢,如有宮內感染等情況,及時治療。
  • 生後提倡母乳餵養,按需餵養,如母乳不足,人工餵養時嚴格按要求配製奶液,避免過稀或過濃,減少消化道負擔,並逐漸增加奶量。
  • 如難產及產程過長應當在醫生的幫助指導下進行剖宮產。
  • 母親需要加強圍生期保健,如按時產檢,避免久站等,避免胎兒早產、生育低體重兒。
  • 孕母使用藥物應當在醫生監護下,同時新生兒生後應當在新生兒監護室觀察是否有驚厥或其他不適表現。
  • 有新生兒驚厥家族史,或家族中有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或家族中有攜帶特殊基因(如 KCNQ2、SCN1A 等)患者,應當在生產前向遺傳病及優生優育科進行產前諮詢。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