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牙齦瘤(Gingival tumor)是生長於牙齦上的增生物,呈區域性、慢性生長,來源於牙周膜和牙齦結締組織,外形似腫瘤,但並非真性腫瘤。

牙齦瘤多是由於區域性刺激,如牙菌斑、牙石、牙齒殘根、不良修復體(設計不科學、製作工藝差的修復體),引起的區域性長期的慢性炎症,導致組織反應性增生而形成的。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會加重原有的牙齦炎症,如妊娠期齦瘤。

如果出現牙齦增生,伴有牙齦出血、牙齒鬆動等,應及早就醫。治療原則以去除區域性刺激因素、牙周基礎治療控制炎症為主,輔助手術、鐳射、硬化劑等治療。如果口腔衛生狀況差、區域性刺激因素未消除,治療後易復發。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不良習慣,定期口腔檢查及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牙齦區域性增生,尤其是妊娠期,需要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口腔科

醫生如何診斷牙齦瘤?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牙周檢查,必要時的 X 線檢查,切除後的病理檢查,可以對牙齦瘤進行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妊娠?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自行用過藥?
  • 是否進行過口腔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牙齦瘤?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平時要注意口腔衛生,在牙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控制菌斑,避免牙齦瘤的發生。注意口腔衛生,避免區域性食物等刺激。

治療原則為清除區域性刺激物、控制菌斑,必要時手術切除。

牙周基礎治療

潔治術和刮治術是牙齦瘤治療的基礎,清除區域性牙石,去除不良修復體,指導患者進行口腔衛生維護,多數牙齦瘤不需要手術即可消退。

手術治療

去除刺激物後,牙齦瘤仍未消退,可以選擇手術切除。

  • 手術切除牙齦瘤,應達骨面,刮除牙周膜,避免復發。
  • 過去有學者認為,對於長期存在和病變較大的牙齦瘤,應去除部分骨面,甚至拔除鬆動牙齒,但目前觀點認為,應最大限度地儲存牙周的健康組織。

其他治療

手術治療創傷大,可能會引起牙齦退縮,有研究表明硬化劑注射(如平陽黴素),聯合保守的牙齦瘤切除術,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

牙齦瘤發展及轉歸

牙齦瘤不經治療會緩慢增大,影響進食,甚至會壓迫牙齒和牙槽骨,導致牙周組織破壞。接受牙周基礎治療及輔助手術等治療後,患者一般能夠治癒,但會有復發。妊娠期齦瘤患者,待分娩後可能會自行消退。

牙齦瘤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主要因區域性刺激導致的,如牙石、菌斑、正畸裝置、不良修復體、牙齒殘根、機械損傷等,導致牙齦侷限性反應性慢性增生。妊娠期婦女在激素作用下,原有的牙齦炎症會加重,發生妊娠期齦瘤。

  • 區域性刺激:長期存在的區域性刺激,會導致牙齦處於慢性炎症狀態,引起血管和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形成瘤樣病變。
  • 激素作用:妊娠期齦瘤的發生與體內雌激素、黃體酮水平升高有關,激素本身不會引起炎症,而是使得原有的慢性炎症加重,毛細血管擴張、增生,結締組織基質改變,區域性免疫反應被抑制,造成牙齦腫脹、增生。

牙齦瘤發生的高危因素?

  • 孕婦:牙齦瘤通常發生在妊娠 3 個月後,分娩後一般可退縮。
  • 口腔衛生差,未經牙周治療。
  • 區域性明視訊記憶體在刺激物:牙石、菌斑、殘根等。
  • 牙列不齊:常見於下前牙。

牙齦瘤有哪些症狀?

  • 牙齦瘤樣增生:女性多見,常見於中青年和妊娠期婦女。好發於前牙脣側牙齦乳頭,舌側少見。一般為單個發生,圓形或者橢圓形,有時為結節狀,有時為分葉狀。大小不一,但一般不超過 2 釐米。有的有蒂與牙齦相連,也有的無蒂。
  • 牙齦瘤型別:分為肉芽腫性、纖維性、血管性三種。肉芽腫性和血管性牙齦瘤質地軟,顏色紅,而纖維性牙齦瘤質地較韌,顏色粉紅。
  • 疼痛:牙齦瘤表面潰瘍時,可發生疼痛。
  • 牙槽骨吸收:長期存在的較大牙齦瘤會導致牙槽骨吸收。
  • 牙齒移位:很少發生。

牙齦瘤的併發症有哪些?

  • 牙齦出血:牙齦瘤,尤其是肉芽腫性和血管性牙齦瘤,內含豐富血管,容易造成牙齦出血。
  • 感染:口腔衛生差時,牙齦瘤可合併感染。

平時要注意口腔衛生,在牙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控制菌斑,避免牙齦瘤的發生。

  • 避免區域性刺激物,如不良修復體等。
  • 懷孕前積極治療牙齦炎和牙周炎,遵醫囑進行口腔衛生維護,是預防妊娠期齦瘤的重要方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