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腰背肌筋膜炎(Myofascitis of the back region)是指由於肌肉的慢性勞損、寒冷、潮溼等各種因素,引起腰背部肌肉的急性或慢性疼痛,屬於積累性、勞損性疾病。

長期的慢性肌肉勞損是該病的主要病因。此外,外傷、受寒等也會引發腰背肌筋膜炎。女性較男性多見,隨年齡增加患病率增高。

主要表現為腰背部深層鈍痛、酸脹痛,偶爾伴有燒灼感或刺痛感,症狀反覆,病程較長。

該病症狀反覆,病程較長,以對症保守治療為主。如口服鎮痛藥、熱敷、理療、烤電、按摩、鍼灸等,能夠緩解或部分緩解症狀。

加強腰背肌鍛鍊、熱敷、理療、注意保暖等措施,有利於預防發病。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腰背肌筋膜炎的症狀發展較慢,疼痛一般不劇烈。當疼痛影響了工作或生活時,需及時就診。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外科
  • 康復科

醫生如何診斷腰背肌筋膜炎病?

醫生根據患者的病史、病程經過、疼痛特點及相關體格檢查結果進行初步診斷,主要診斷要點如下:

  • 區域性疼痛。
  • 疼痛範圍與肌肉分佈有關。
  • 可觸及肌肉繃緊區域。
  • 繃緊區域內的一點或結節有壓痛。
  • 運動範圍受限或肌肉軟弱無力。
  • 手壓觸發點結節能再現主要的疼痛症狀。
  • 敲擊觸發點處的繃緊區域或觸診,會引起區域性肌肉抽搐反應。
  • 肌肉軟組織的物理治療可減輕或消除疼痛。

常需要鑑別的疾病為:

纖維肌痛:纖維肌痛是一種臨床綜合徵,以廣泛的疼痛、疲勞為特徵,常伴有多種其他症狀。

可能需要做的相關輔助檢查:

  • 腰椎 X 線:可判斷腰椎的骨性結構有無異常,有無脊柱疾病。
  • 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排除軟組織器質性疾病,非常重要。
  • 超聲檢查:可判定觸發點的位置。
  • 肌電圖:肌電圖可顯示觸發點的電活動增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疼痛的部位在哪?什麼樣的疼痛?多長時間了?是否伴隨雙下肢的疼痛?
  • 疼痛之前有什麼誘因嗎?以前腰部受過外傷嗎?
  • 從事什麼工作?工作強度怎麼樣?
  • 平時進行體育鍛煉嗎?
  • 吃過什麼藥?進行過什麼治療?效果怎麼樣?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最嚴重的後果有什麼?
  • 日常生活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如何預防該疾病?
  • 目前的生活習慣或工作方式是否需要調整?
  • 治療方案都有哪些?效果怎麼樣?哪個方案適合我?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注意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
  • 避擴音重物,避免脊柱肌肉的過度緊張。
  • 避免外傷,如腰扭傷等;急性腰損傷之後積極治療,注意休息。
  • 注意飲食,均衡營養。

腰背肌筋膜炎需要多方面的綜合治療。短期內,治療目的是為了消除拉緊感,抑制或消除觸發點,減輕疼痛。從長期來看,需恢復肌肉的柔韌性,去除任何相關的誘發、加重因素,以降低複發率。

藥物治療

  • 肌肉鬆弛劑:肌肉鬆弛劑在腰背肌急性損傷使用時效果較好,能夠緩解急性疼痛。
  • 非甾體抗炎鎮痛藥(NSAID):如塞來昔布、洛索洛芬鈉等,可有效緩解腰背肌筋膜炎的陣痛。但由於這類藥物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胃腸道反應等,所以本身有胃部疾病的患者,需謹慎使用。
  • 阿片類藥物:有時對於嚴重的腰背肌筋膜炎疼痛,阿片類藥物的使用是必要的。但該類藥物有噁心、身體依賴、痛覺過敏、性腺機能減退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用藥需謹慎。
  • 鎮靜藥:對於疼痛影響患者生活睡眠的,使用鎮靜藥如安眠藥等,可能緩解患者夜間情緒緊張和睡眠不足。

手法治療

肌肉拉伸技術:目前比較公認常用的技術為噴霧和拉伸技術,治療急性觸發點比慢性觸發點更有效。該方法通過將目標肌肉隔離並被動拉伸,同時施加蒸發-冷卻液噴霧(臨時麻醉劑如氟化甲烷或氯乙烷)抑制疼痛和反射運動,從而消除觸發點。

觸發點注射

觸發點注射和幹針穿刺,是筋膜炎疼痛觸發點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 對於患者一線治療(手法治療和藥物治療)無反應的情況,可以嘗試觸發點注射。注射常用利多卡因、普魯卡因和長效的布比卡因。該治療可能出現一些併發症,比如區域性血腫、區域性感染,或者注射皮質醇激素出現組織壞死等。
  • 幹針穿刺的靶點是觸發點內的最大壓痛點,可機械地破壞肌筋膜炎的觸發點和任何相關的纖維化核心。當針頭穿透觸發點時,可能表現為區域性肌肉抽搐,肌筋膜炎的症狀將會消失。

物理治療

物理療法對腰背肌筋膜炎是非常有用的補充療法。

  • 熱療法:熱療法是最常用的物理療法之一。它能增加血液流動和使組織膨脹,減少肌肉痙攣和疼痛。熱墊提供表面熱量,皮下滲透有限,但超聲波可以提供深層的熱量和更高的皮下滲透。熱療法的禁忌症包括迴圈功能不全、感覺或認知障礙、惡性腫瘤和炎症。
  • 電療:電療也是一種常見的物理療法,可以改善血管迴圈,消除疼痛部位的炎症副產物,還有助於緩解肌肉痙攣和水腫。禁忌症包括妊娠、佩戴心臟起搏器、惡性腫瘤或感染患者。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不是肌筋膜炎的常規治療方法,但超聲引導下的小針刀或射頻等,肌肉鬆解治療效果不錯,可以嘗試。如果效果不佳,可考慮手術切除病變組織。但手術解決病症較為侷限,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其他治療

  • 鍼灸:在經絡和經外穴位針刺,效果類似於幹針穿刺技術。
  • 按摩:腰部按摩治療可以有效緩解肌筋膜炎疼痛。
  • 腰背肌功能鍛鍊:加強腰背肌的功能鍛鍊,有助維持脊柱穩定性,緩解肌筋膜炎疼痛。臨床上腰背肌鍛鍊主要採用“小燕飛”式(俯臥於地面,臉朝下,頭頸、雙臂、雙腿同時向後向上抬起)。腰椎健身操要在疼痛完全消退之後進行,過早鍛鍊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疼痛、肌肉痙攣和緊繃。

疾病發展和轉歸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種常見且可治療的疾病。如果不進行診斷和治療,它可能發展成慢性疼痛,導致患者心理痛苦、焦慮甚至抑鬱,而這又會加重病變。早期診斷和治療,能減少患者相關的心理併發症和慢性疼痛綜合徵。

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積累性勞損:由於長時間固定某一姿勢,如久坐久站,會引起神經肌肉的微創傷。這種高強度刺激會導致慢性肌肉收縮(高壓)和觸發點形成,觸控到某一點時就會引起疼痛。
  • 外傷:挫傷、扭傷、拉傷等急性創傷也可以形成觸發點,可引起疼痛。
  • 脊柱退變: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和關節的結構退化,肌筋膜的柔韌性逐漸喪失,可能導致腰背肌筋膜炎。
  • 神經根壓迫:神經根刺激可能導致神經支配肌肉的脊髓節段敏感性增加,從而形成腰背肌筋膜炎。
  • 心理壓力:焦慮、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和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肌肉緊張、易疲勞和易感到疼痛。
  • 內分泌和代謝缺陷:有研究發現,甲狀腺素和雌激素分泌不足,會導致腰背肌筋膜炎。
  • 其他原因:營養缺乏、慢性感染等。維生素不足(如維生素 B、C、D、E),礦物質不足(如鐵元素),慢性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腸道病毒)或寄生蟲感染(如萊姆病)可能會使腰背肌筋膜炎長期存在。

哪些人容易患腰背肌筋膜炎病?

  • 辦公室久坐人員。
  • 從事體力工作者。
  • 長時間或經常睡不好的人。
  • 身體抵抗力較低、維生素 E 缺乏的人群。
  • 焦慮、心理壓力大的人群。

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根據腰背肌筋膜炎的發病部位和病程特點,其疼痛有一定的差異,表現為:

急性疼痛

通常發生在急性創傷時,此時的疼痛較為劇烈,常伴有燒灼感或刺痛感,患者對自身疼痛的感知明顯,往往需要對症治療來緩解症狀。

慢性疼痛

  • 固定的壓痛點:肌筋膜炎的疼痛,是由肌肉或筋膜內某一固定觸發點引起的區域性疼痛,觸發點一般位於肌肉的附著處或肌肉交叉處。可分為活躍的(自發疼痛)或潛伏的(刺激時疼痛)。經過長期刺激,被壓迫時可引起特徵性的疼痛,和一些少見的自主神經紊亂現象(如感覺寒冷、出汗、心動過速、鼻炎、流淚和紅斑)。
  • 侷限性疼痛:腰背肌筋膜炎導致的疼痛,往往表現為區域性的鈍痛、酸脹感,患者同時伴有活動受限。疼痛區的肌肉往往表現為肌緊張、痙攣、僵硬等,有時查體時可摸到硬結。
  • 缺血性疼痛:主要表現為患者在受寒、長期肌肉勞損後,腰背肌血流減少時出現的疼痛,晨起時明顯,活動後有所減輕。長期保持同一姿勢(如坐位)工作,肌肉容易出現疼痛。
  • 不典型症狀:腰背肌筋膜炎還會出現不明原因的盆腔和尿道疼痛,有時被稱為女性尿道綜合徵,通常被認為是肌筋膜疼痛的變異。

腰背肌筋膜炎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腰背肌筋膜炎本身屬於一種慢性疾病,短期主要表現為疼痛,不會有明顯的併發症和危害。但隨著病程惡化,可能會影響腰椎甚至整個脊柱的穩定性,促使退變發生,如脊柱退變、脊柱失衡等。

常見併發症主要為:

脊柱退變

  • 脊柱不穩:腰背肌對於脊柱穩定性的維持很重要。當出現肌筋膜炎等情況,患者可能因害怕增加腰背肌負荷引起疼痛,使腰背肌缺乏鍛鍊,從而出現失用性萎縮,脊柱穩定性降低,導致脊柱不穩,加重腰部疼痛,出現惡性迴圈。
  • 椎間盤突出:腰背肌肉參與了整個腰椎的活動,當肌肉出現勞損時,其對脊柱保護和限制功能降低,使得脊柱的異常活動增加,椎間盤的異常負荷增加,加速了脊柱的退變,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表現出椎間盤突出。
  • 繼發性椎管狹窄:由於缺乏肌肉的支撐和保護,腰椎的小關節突的負荷增加;而為了維持脊柱穩定性,關節突出現增生、退變,從而繼發了椎管狹窄。

脊柱失衡

脊柱平衡是維持機體整個縱軸穩定性的核心,特別是脊柱—骨盆的平衡。當肌肉的保護和限制作用降低,隨著脊柱退變,可能會出現脊柱失衡,逐漸表現為“平背”畸形,加重腰痛和脊柱的退變。

腰背肌筋膜炎是慢性積累性勞損所致的疼痛,生活中注意保養能夠有效緩解和預防疼痛的發生。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積極做腰背肌功能鍛鍊。
  • 避免久坐等某一固定姿勢,同一姿勢保持 1~2 小時後就要休息,注意勞逸結合。
  • 進行負重活動、運動時佩戴護腰。
  •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