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由於藥物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某種藥物,而導致的周圍神經的損害。
  • 患病情況如何?目前無流行病學資料。有調查估計,藥物或者毒素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病變的發生率為 2%~4%。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病因為長期使用或不當使用某種對周圍神經有損傷的藥物。
  •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有什麼症狀?感覺異常(區域性麻木、灼燒、刺痛、感覺過敏等)、運動障礙(遲緩性癱瘓、肌肉萎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區域性面板顏色異常、少汗、多汗或指(趾)甲粗糙脆裂等)是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主要症狀。
  •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如何治療?停用引發周圍神經病的藥物,並給予促進神經恢復的藥物。
  •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有什麼危害?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導致癱瘓,生活無法自理。
  • 治療效果如何?及時停藥治療效果良好,多數症狀可自行緩解或消失。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感覺異常:四肢遠端(膝或肘以下)出現麻木、灼痛、刺痛、感覺過敏、實體感缺失。
  • 運動障礙:表現為肌力下降,肌肉萎縮,遲緩性癱瘓,肢體攣縮。
  •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面板粗糙、顏色異常、多汗或少汗,肢體發涼,指(趾)甲變脆、失去光澤。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者撥打 120:

  • 當患者出現跌倒,區域性疼痛難忍。
  • 長期臥床的患者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咳血等症狀。

建議科室

  • 神經內科
  • 神經外科
  • 骨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

當醫生懷疑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時,將通過詢問病史、查體、血液及尿液的檢測、神經電生理、組織活檢等方法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詢問病史:醫生通過詢問,判斷是否亂服藥物或者自行加量引起的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
  • 查體:醫生通過查體看是否符合周圍神經損傷的體徵,可與中樞性神經損害鑑別。
  • 實驗室檢測:可通過血液及尿液檢測藥物濃度是否超過規定藥物使用劑量,還可對心、肝、腎功能進行檢測,看是否有藥物性損害。
  • 神經電生理:神經傳導速度和肌電圖是診斷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最常用的手段。
  • 組織活檢:必要時(診斷不明確且經治療後症狀無好轉時)進行組織活檢(包括面板、腓腸神經、肌肉等),與其他感覺性周圍神經病進行鑑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都有哪些症狀?
  • 什麼時候發現這些症狀?
  • 這些症狀有沒有逐漸加重?
  • 有什麼基礎疾病?
  • 最近服用或者使用了那些藥物?
  • 既往服用藥物的量以及時間?
  • 有沒有做過什麼檢查?
  • 有沒有治療過?療效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 這些症狀還會加重或出現新的症狀嗎?
  • 我吃了某種藥物,可以繼續服用嗎?
  • 不能繼續使用的藥物,有其他藥物可以替換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什麼治療方法最有效?
  • 什麼時候可以停藥?
  • 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那些?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患者日常應遵醫囑規律用藥,清淡飲食,適當康復訓練,定期複查。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
    • 關節鬆解術後應臥床,注意觀察患者體溫及傷口情況,區域性有無紅腫,敷料有無滲出、滲液。
    • 注意觀察引流管的引流量及引流物顏色的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生。手術當天手術區放置冰袋冷敷,減輕區域性水腫。
    • 術後為避免粘連,必須儘早物理治療(按摩或者紅外線照射)促進傷口癒合,防止再次粘連。
    • 一般術後第 2 天就可以進行被動訓練(牽拉擴大關節活動度、被動屈伸),這樣不但可以避免粘連,還可以通過關節活動將關節內積血擠壓出來,防止形成瘢痕。
    • 術後康復訓練的時間及進度要有專業人員進行指導。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嚴格遵醫囑用藥,在服藥期間應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若出現頭暈、皮疹、瘙癢、噁心、嘔吐、腹瀉、視力模糊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術後、用藥複查:
    • 服藥後症狀緩解者,可 1~3 個月進行復查,行神經電生理及肝腎功等檢查,若症狀緩解、檢查無異常可無需再進行檢查,症狀完全消失後,遵醫囑停藥即可。症狀有加重或變化者及時就診。
    • 術後患者可隔 1 個月、2 個月、3 個月複診,檢視患者恢復狀況。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全麻甦醒後 4~6 小時可喝水,術後以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為主。等下地活動後,咽喉部無不適反應時,可以正常飲食,儘量食用富含蛋白、高鈣等食品,如雞蛋、牛奶、精瘦肉等。
    • 若為非手術患者,清淡飲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營養均衡。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新鮮蔬菜和水果含有許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多吃可以提高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增強機體免疫力。
  • 運動:
    • 若為關節鬆解手術患者,術後需要臥床,術後 2 天左右可以開始進行被動功能訓練,避免再次粘連。因粘連部位不同、程度不同、術中鬆解達到的角度不同等,每個人功能訓練的進度不同,具體方案要有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切不可自行訓練。若練習過程中出現局部發硬、腫痛,應暫時減少活動訓練的量,增加冰敷次數。加強繃勁練習(使肌肉拉長並保持緊繃),並及時告知醫生。神經切斷術患者運動基本不受限制。
    • 若為非手術患者,可以適量運動,如慢跑、散步、游泳等,每次 30 分鐘,每週 3~5 次,如區域性感覺和運動障礙,可單獨對區域性進行力量的訓練或按摩。
  • 其他:感覺障礙的患者日常應注意避免燙傷或凍傷,不熬夜,戒菸、戒酒。

首先要找到致使周圍神經病的藥物,找到後停藥或者更換藥物。早期宜給予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藥物治療,必要時手術,應始終堅持康復治療。

藥物治療

  • 服用體內缺乏的維生素:如異煙肼影響維生素 B的代謝,導致維生素 B缺乏,異煙肼與維生素 B同時服用,可避免周圍神經病的損害。
  • 營養神經藥物:可使用維生素製劑,常用的有維生素 B1、維生素 B6、甲鈷胺等,嚴重者可使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或者神經節苷脂等營養神經藥物,有助於神經修復。
  • 止痛藥物:肢體疼痛難忍,可酌情使用止痛藥物,如:卡馬西平、普瑞巴林等。

手術治療

  • 關節鬆解術:藥物治療無效時可選擇手術治療,關節攣縮可進行關節鬆解術,可以治療關節活動障礙。
  • 神經切斷術:神經性疼痛可行神經切斷術,可以治療藥物毒性周圍神經病引起的疼痛。

其他治療方法:

康復治療是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最重要的治療,貫徹始終,常用方法包括:

  • 鍼灸、理療:鍼灸可通過調整機體某些血管神經因子、糖脂代謝以及血液流變學來改善肢體麻木無力。在加上中頻脈衝按摩理療,能夠起到消炎鎮痛,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縮短療程,有較好作用。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症狀治療,可出現難以忍受的神經疼痛、肢體癱瘓、攣縮、生活難以自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若肢體癱瘓,長期臥床,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感染、壓瘡、肺栓塞等)危及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大部分患者治療效果良好,多數症狀可緩解或自行消失,如不再服用對周圍神經有損傷的藥物一般不會復發,預後良好的患者對生活質量及壽命不會有影響。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的病因包括長期使用或不當使用某種對周圍神經有損傷的藥物。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抗菌藥:比如氯黴素導致維生素 B12 缺乏,引起周圍神經病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具有耳毒性,可造成嚴重的聽力損傷。
  • 抗結核藥:異煙肼干擾維生素 B的代謝,引起維生素 B缺乏的周圍神經病變。
  • 抗腫瘤藥:多種抗腫瘤藥物具有周圍神經病變的不良反應,比如奧沙利鉑、紫杉醇、長春花生物鹼等。
  • 中藥:某些中藥也有一定的神經毒性,如草烏等。
  • 含金屬鹽的藥物:可導致周圍神經變化,可能與藥物引起的免疫反應相關。
  • 沙利度胺:抑制維生素 B2,引起周圍神經病變。
  • 氯喹、胺碘酮和馬來酸哌克昔林:損害施萬細胞,導致脫髓鞘周圍神經病,屬於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的一種。

哪些人容易患藥物毒性周圍神經病?

有如下可改變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該疾病:

  • 不遵醫囑,胡亂用藥物的人。
  • 長期服用具有周圍神經損害不良反應藥物的人。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該疾病:

  • 需要化療的患者:化療的患者免疫力低下,且化療藥物比其他藥物更容易引起神經病變。

感覺異常、運動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是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主要症狀。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感覺異常:表現為區域性麻木、灼痛、刺痛、感覺過敏、實體感缺失等。周圍神經病變導致的感覺異常特點為膝或肘以下的感覺障礙,常表現為像戴了手套或襪套一樣,對溫度、痛覺及觸覺不敏感,深淺感覺均受累。
  • 運動障礙:隨著症狀進展出現肢體無力、走路困難、肌肉萎縮。
  •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有遠端面板(手、腳)營養不良,表現為面板粗糙,肢體發涼,指(趾)甲變脆、失去光澤。也可表現為區域性面板顏色異常、多汗或少汗等。

藥物中毒性周圍神經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水腫
  • 攣縮
  • 肺部感染
  • 肺栓塞
  • 壓瘡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對於已知具有神經毒性的藥物儘量少用或者不用。
  • 對已知具有神經毒性的藥物不得不使用時,要嚴格按照醫生的交代進行應用,不可擅自加減用量、延長或縮短用藥期限,用藥初期應補充維生素加以預防,如異煙肼與維生素 B6 合用,可避免周圍神經的損害。

感謝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科陳婉瑩醫生,高震主治醫師參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