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病變: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腰椎間盤病變是指由於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致使患者出現腰腿痛(包括機械性疼痛和壓力性疼痛)等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

  • 腰椎間盤病變在中老年人及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多見,近年來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
  • 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可促使椎間盤變性是其變性的重要原因。
  • 根據影像學和病理變化,腰椎間盤症可分為膨隆型、突出型、遊離脫垂型。
  • 該病主要症狀是腰腿痛、間歇性疲行,在咳嗽、打噴嚏、大便時疼痛加重。
  • 該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具有典型手術指徵者才進行手術治療。
  • 椎間盤的退變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早發生的退變,它的不斷退變促使和推動了其他結構的退變,造成髓核脫水、纖維環破壞、髓核突出、椎間高度下降等。
  • 中老年人椎間盤退變加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長期負重,腰部處於屈曲位,腰肌及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外傷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及恢復,都使腰椎間盤病變的機率大大增加。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及交通產業迅猛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腰痛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並且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因此腰椎間盤病變不容小覷,一旦發現相關症狀如下腰痛、下肢憋脹、壓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椎間盤退變進一步發展,影響生活和工作。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腰腿痛。
  • 區域性壓痛。
  • 叩擊痛。
  • 放射性疼痛至下肢。
  • 出現間歇性跋行。

建議就診科室

  • 脊柱科
  • 運動醫學科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腰椎間盤病變?

醫生查體時,體徵是病變椎間盤壓痛,放射痛、牽涉痛至臀部、大腿外側、小腿前側及後側腓腸肌,更甚者痛至足面和足底。

  • 患者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繼發椎管狹窄時表現為體徵少症狀重。
  • 當馬尾神經受壓時,患者可出現大小便失禁。

目前臨床常用的腰椎間盤疾病診斷方法為醫學影像技術如 X 線片、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常用治療方法為藥物保守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等。

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

  • 腰椎正位片上可見腰椎棘突偏離中軸線,棘突與相應椎體兩側緣間距不等;腰椎間隙改變;生理曲度改變。
  • CT:能夠清楚顯示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和方向。椎間盤突出的直接徵象是,椎間盤後緣邊緣性的“侷限性”軟組織陰影。硬膜囊外脂肪間隙消失、變窄,脊髓、硬膜囊、神經根受壓變形、移位是椎間盤突出的間接徵象。
  • MRI:不僅顯示椎間盤,也能排除腫瘤等其他壓迫因素,這些因素可能與無症狀的間盤突出並存。在懷疑椎間盤突出引起明顯的慢性腰痛時,由於 MRI 可顯示每個節段椎間盤退變的情況,這對指導在減壓同時是否做脊柱融合有重要意義。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外傷史?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工作性質?
  • 平時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運動?
  • 在服用哪些藥?
  • 做過哪些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腰椎間盤病變?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現在,腰椎間盤病變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大多數從事伏案工作的白領人群發病率也逐漸增高,主要是從事教師、辦公室文員、IT人員,長期伏案工作的人往往由於坐姿不良,使得腰椎間盤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已有腰椎間盤病變的群體,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科學鍛鍊,防治疾病進一步發展。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消除致病因素,糾正不正確的工作習慣及體位等。l 如大多數辦公室工作者長期久坐電腦前,低頭彎腰工作時間長時,需間斷性起立活動頸部、腰部,可轉動頭部及腰部來緩解疲勞。可在腰背部墊軟墊,坐姿擺正、直立或稍後仰坐。
  • 臥床休息,避免彎腰勞作。l 最好選擇偏硬床墊,腰部墊高、頸部後仰,來放鬆肌肉,緩解壓力。長時間彎腰活動時,腰部、頸部肌肉長時間緊張,不利於肌纖維織炎病情恢復。
  • 腰背肌鍛鍊,增加肌肉強度。
  • 給予腰部熱敷、理療,按摩等康復治療。
  1. 滾法按摩:患者臥位,暴露頸項及背部,四肢手伸,整體放鬆,用啤酒瓶、滾動按摩器、擀麵杖等器械在項背部、腰背部的痛點處,進行反覆滾動,可持續3~4分鐘。
  2. 分筋彈法:仔細尋找觸控壓痛點、筋結和筋束,用拇指在患處與肌纖維垂直的方向上,來回分筋彈撥,反覆3~5次;或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的指端部分,對稱地拿住疼痛處的筋肉進行拿程,或提起後迅速放手,可反覆彈筋3~4次。
  3. 推理舒筋:從頭部開始,沿斜方肌、背肌、骶肌的纖維方向,分別向外側溝及背部推理舒筋,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反覆10餘次。
  4. 拍打即擊法:用雙手掌或雙手拳,在項脊及兩肩腳部進行拍打,反覆十餘次,動作要輕柔,使患者感到輕鬆舒適。
  5. 熱敷理療:條件允許,每週可進行1~2次桑拿或汗蒸;也可自行在家中熱浴、熱毛巾熱敷患處,烤燈、紅外線照射患處等。
  • 腰脫護具等外固定,保護腰部穩定性。

椎間盤的退變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早發生的退變,它的不斷退變促使和推動了其他結構的退變,造成髓核脫水、纖維環破壞、髓核突出、椎間高度下降、節段性腰椎不穩及滑脫、椎體邊緣及關節突關節增生、黃韌帶肥厚、椎管狹窄、脊柱側彎等。

藥物治療

  • 止痛藥物。
  • 抗炎藥物。
  • 肌鬆藥物。
  • 營養神經藥物

其治療目的在於緩解區域性炎症及組織粘連情況,減輕疼痛感。

手術治療

  • 減壓的方法有全椎板切除術、半椎板切除術、有限椎板切除術(包括多孔開窗術、椎間雙側潛式減壓術)、開窗術、擴大開窗術、侷限開窗術、腰椎管成形術、前路經腹腔或腹膜外間盤摘除術等。
  • 微創手術治療。經皮後外側入路腰椎間盤摘除術操作簡單,創傷小,併發症少,對突出型及膨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療效較好,但術後複發率較高。

其他治療方法

推拿可有效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障礙,放鬆腰部及下肢肌肉,減輕腰腿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疾病發展和轉歸

椎間盤病變常合併椎間隙狹窄,而這種狹窄會對椎間孔、椎旁肌群、椎間韌帶、椎小關節、椎管容積等造成影響,從而造成下腰痛與坐骨神經痛。尤其是老年患者,其本身的骨骼狀況就相對較差,腰椎間盤疾病使得其骨骼負荷加重,加劇疼痛。

椎間盤發育成熟後,即開始變性,一般青少年已可發生退變。急性創傷或慢性勞損可促使椎間盤變性,是其變性的重要原因。遺傳因素及妊娠亦是其原因之一。

腰椎間盤病變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髓核含水量的降低,並可引起椎小關節失穩、鬆動等小範圍的病理改變;纖維環堅韌程度的降低。
  • 外力的作用:長期反覆的外力造成的輕微損害,日積月累地作用於腰椎間盤,加重了退變的程度。椎間盤在成人之後逐漸缺乏血液迴圈,自身修復能力變差。
  • 遺傳及妊娠等病因。

哪些人容易患腰椎間盤病變?

  • 中老年人間盤退變加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群長期負重;腰部處於屈曲位,腰肌及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外傷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及恢復,都使腰椎間盤病變的機率大大增加。
  • 現在,腰椎間盤病變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大多數從事伏案工作的白領人群發病率也逐漸增高。
  • 不正確的坐姿和長時間的案前工作,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症年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人群腰椎過度疲勞,長期處於屈曲狀態,易發生突然的腰扭傷,加重間盤的負擔。
  • 有車一族。脊柱被反覆拉伸,都會加速腰椎間盤的退化、變形,增加 20~45 歲這個年齡段腰椎間盤病變的發病率。

以腰部疼痛為典型臨床特徵,多伴發單側或兩側下肢麻木感或疼痛感。

腰椎間盤病變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腰椎間盤病變的常見症狀包括:

  • 腰腿痛。
  • 區域性壓痛。
  • 叩擊痛。
  • 神經放射性疼痛至下肢。
  • 部分患者出現間歇性跋行。
  • 少數患者出現大小便障礙。

腰椎間盤病變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椎間盤的退變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早發生的退變,它的不斷退變促使和推動了其他結構的退變,造成髓核脫水、纖維環破壞、髓核突出、椎間高度下降等。

不正確的坐姿和長時間的案前工作,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症年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人群體力勞動減少,腰部肌肉力量減弱,易發生突然的腰扭傷,加重椎間盤的負擔。因此,不僅是中老年人,年輕人也應該加強腰背肌的科學鍛鍊,預防腰椎間盤病變的發生。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增加腰背肌肉鍛鍊,增加肌肉強度。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
  • 腰部外傷及時就診,避免病情發展。

最後介紹腰背肌鍛鍊方法:

  1. 燕飛法:俯臥,雙手背後,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離開床面,同時膝關節伸直,兩大腿用力向後也離開床面,保持此姿勢3~5秒,再放鬆肌肉休息3~5秒,為一個週期。
  2. 小燕飛法:俯臥,雙手背後,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離開床面,保持此姿勢3~5秒,再放鬆肌肉休息3~5秒,為一個週期。
  3. 三點支撐法:仰臥,去枕屈膝,將腹部及臀部儘量向上抬起,依靠頭部及雙足三點支撐身體的重量,抬到最高點後保持此姿勢3~5秒,再放鬆肌肉休息3~5秒,為一個週期。
  4. 五點支撐法:仰臥,去枕屈膝,將腹部及臀部儘量向上抬起,依靠頭部、雙肘部及雙足五點支撐身體的重量,抬到最高點後保持此姿勢3~5秒,再放鬆肌肉休息3~5秒,為一個週期。

需要注意:

  1. 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勉強。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最好先從方法1或2開始鍛鍊,熟練以後再自行增加練習方法;練習支撐法的時候,如果用頭支撐困難的話,可換成背部支撐;
  2. 鍛鍊的次數和強度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每天可練習十餘次至百餘次,分3~5組完成,間斷練習。如鍛鍊後次日感到腰部痠痛、不適,應適當減輕鍛鍊量,或暫停鍛鍊;
  3. 鍛鍊時不要猛然用力,以防扭傷;
  4. 如果是腰腿痛急性發作期,則不適合進行此項鍛鍊。

感謝中日友好醫院骨科博士研究生 龔龍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