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出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陰道出血(Vaginal bleeding)一般是指女性在月經間期或絕經後,發生與正常月經無關的陰道出血癥狀。這一現象可由不同的原因所致,嚴重程度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 輕者可能只是在上廁所擦拭後見到廁紙上有少量血液;重者可能每隔1~2小時左右就需要更換衛生護墊或衛生棉條。
  • 陰道出血最有可能與婦科疾病相關,即女性的生殖系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健康問題。也可能是由內分泌疾病、自身免疫病、妊娠異常或藥物所致。
  • 如果女性在更年期(即連續12個月沒有出現月經)之後,發生陰道出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很可能是某些部位的癌變徵兆,應該即刻前往醫院接受診療。
  • 醫生通過盆腔檢查、血樣/尿樣/陰道分泌物檢測,以及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和組織活檢來判斷具體病情,並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何時就醫?

無論任何時候發現有陰道異常出血,都要及時就醫以查明原因,利於醫生及時干預、治療。

就診科室

  • 婦科
  • 產科

妊娠時發生出血應去產科就診,其他陰道出血患者首診應前往婦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陰道出血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向醫生詳細描述出血何時開始、持續多久、發生頻率、每次的出血量、血液狀態(鮮血或血凝塊)、是否還有其他分泌物或異常物體排出等。
  • 在陰道出血的同時全身各處是否還出現其他症狀,例如發燒、寒顫;或腰腹、盆腔疼痛。
  • 家庭成員中是否有婦科癌症患者。
  • 既往是否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史或曾經接受過泌尿生殖系統的手術治療。
  • 以前是否曾經由於陰道出血接受過診治(包括使用過哪些藥物或接受過怎樣的手術)。
  • 近期及長期服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包括各類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激素類藥物,以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等。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查明陰道出血的具體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治療史、具體症狀以及正在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會檢查腹部、腹股溝,以及周邊的淋巴結是否存在腫塊、疼痛或壓痛,並觀察全身各處是否同時還出現了其他異常症狀。
  • 盆腔檢查:醫生首先會使用窺陰器觀察陰道和宮頸部位。隨後,通過陰道指診評估生殖系統及其周邊是否存在可觸及的病變或腫塊。
  • 抽血檢查:
    • 血細胞檢查:測定紅細胞和紅血蛋白水平,評估是否發生貧血;測定白細胞水平,評估是否發生炎症和感染;測定血小板水平和凝血因子,評估止血、凝血功能。
    • 測定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成分,例如C反應蛋白、肝酶、肌酐水平,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並評估肝、腎功能。
  • 分泌物檢測:檢查患者陰道分泌物的性狀,通過顯微鏡觀察是否存在病原菌、血細胞或癌細胞。
  • 其他檢查:若陰道出血由深部病變所致,醫生可能還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 影像學檢查:通過超聲、CT、MRI(磁共振成像)、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等影像學技術,可以評估生殖系統及其周邊組織的病變情況。若有必要還可以評估全身其他部位的波及範圍和病情嚴重程度。
    • 內鏡檢查:醫生將一根自帶光源和視訊頭的導管,置入患者體內,直接觀察生殖系統病變的具體位置、波及範圍和嚴重程度。
    • 組織活檢:醫生會通過一次很小的取樣手術獲取小部分病變部位的組織用於病理檢查,評估病情性質。假如存在腫瘤細胞,還需要鑑別腫瘤細胞屬於良性還是惡性。

陰道出血的情況較為複雜,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因來實施個體化的干預措施。妊娠過程中出血者,務必及時接受治療,至少確保孕婦的生命安全。生殖系統癌症患者也要儘快接受化療、靶向治療、手術方案相結合的綜合性治療,以利於改善預期效果,延長生存時間。

詳情請參見相關疾病的治療:

  • 宮頸癌
  • 卵巢癌
  • 子宮內膜癌
  • 子宮內膜增生
  • 子宮肌瘤
  • 子宮腺肌病
  • 子宮息肉
  • 子宮內膜炎
  • 陰道癌
  • 宮頸炎
  • 盆腔炎
  • 多囊卵巢綜合徵
  • 女性更年期綜合徵
  • 先兆流產
  • 流產
  • 異位妊娠

常見原因

引起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絕大部分是由生殖系統本身的疾病引起;全身性疾病及妊娠異常也可造成陰道出血。一些常見病因如下:

  • 生殖系統的病因:
    • 癌症和癌前病變: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增生、卵巢癌、陰道癌等。
    • 其他良性病變:子宮腺肌病、宮頸息肉、子宮肌瘤、子宮息肉。
    • 生殖系統感染: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盆腔炎、陰道炎等。
    • 女性更年期綜合徵:出現泌尿生殖系統結構和功能異常,例如陰道萎縮。
  • 生育功能和妊娠相關的病因,例如:
    • 受精卵著床時引起少量出血:在受孕後約6~12天。
    • 異位妊娠:受精卵的著床位置發生偏差,不是在子宮內。
    • 激素水平大幅波動。
    • 月經週期紊亂。
    • 葡萄胎:女性妊娠後胚胎未能正常發育,而是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形成增生和水腫,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並相連成串猶如葡萄而得名。
    • 先兆流產和流產:大多數發生在妊娠前3個月之內。
  • 內分泌系統的病因,例如:
    • 甲狀腺功能亢進;
    • 甲狀腺功能低下;
    • 多囊卵巢綜合徵;
    • 更年期激素替代療法終止治療或更換用藥方案。
  • 全身其他系統的疾病,例如:
    • 乳糜瀉:即麩質過敏症;
    • 全身性重症疾病,例如腎病或肝病;
    • 血小板減少症;
    • 凝血功能障礙:例如馮維勒布蘭德氏病。
  • 其他因素,例如:
    • 使用宮內節育器;
    • 他莫昔芬的不良反應;
    • 性交過於頻繁或激烈;
    • 在近期的臨床檢查時發生陰道或宮頸損傷。
    • 近期接受過生殖系統的手術治療。

發生機制

陰道出血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免疫異常:在遺傳缺陷和誘發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統出現異常,錯誤攻擊自身組織和細胞,假如破壞了生殖系統的黏膜或血管組織,就可能形成破潰,引起陰道出血。
  • 感染引起的炎性反應和組織損傷:生殖系統受到病原體感染,例如沙眼衣原體、解脲脲原體、淋病奈瑟菌等,使生殖系統的黏膜出現炎症和損傷,可引發血管破損和出血。
  • 癌變破壞周邊組織和血管結構:癌細胞不受限制的惡性增殖,並促使血管新生以獲取氧氣和養分,在快速擴張過程中會對周邊組織形成壓迫和損傷,而豐富的血管網路也更容易發生破損和出血。
  • 內分泌異常:由於疾病、藥物等因素導致女性體內激素大幅波動,嚴重干擾子宮的正常機能,造成月經紊亂和陰道異常出血。
  • 性交過於頻繁或激烈:對女性的陰道或宮頸造成不同程度的創傷和破損,導致出血。
  • 妊娠異常:流產、異位妊娠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女性生殖系統受到損傷,出現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陰道出血:

  • 圍絕經期女性:即處於月經停止的過渡期。
  • 生殖系統發生感染和炎症損傷的患者。
  • 伴有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
  • 生殖系統發生惡性癌變的患者。
  • 伴有子宮病變的患者。
  • 各種內分泌疾病患者:例如多囊卵巢綜合徵。
  • 服用某些藥物,包括他莫昔芬等激素相關藥物。
  • 妊娠過程出現異常的孕婦,如先兆流產、流產、葡萄胎等。
  • 伴有全身性的嚴重疾病,例如肝臟或腎臟疾病。
  • 近期生殖系統曾經遭受創傷或接受過手術治療。

症狀表現

陰道出血癥狀輕微者可能只是在上廁所擦拭後,見到廁紙上有少量血液;嚴重者可能每隔1~2小時左右就需要更換衛生護墊或衛生棉條。

依據陰道出血發生的時機,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

  • 年齡小於8歲或尚未有任何發育跡象的女童突然發生陰道出血。
  • 育齡女性在兩次月經之間發生陰道異常出血。
  • 妊娠期孕婦發生陰道出血。
  • 未接受任何治療的絕經後婦女發生陰道出血。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陰道出血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陰道出血伴帶有腥臭或異味的陰道分泌物,以及腰腹、盆腔疼痛,或尿頻、尿急、便祕等:可見於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病原體感染或梗阻。
  • 正常性生活後容易發生創傷、出血伴有陰道分泌物增多:可見於宮頸上皮內瘤變。
  • 陰道出血伴有陰道分泌物增多和瘙癢、刺痛:可見於宮頸、陰道部位的黏膜組織感染。
  • 陰道出血伴有下腹部墜脹、脹痛感:可見於子宮肌瘤、子宮囊腫。
  • 妊娠時陰道出血伴下腹部劇烈陣痛,程度遠超月經來潮的疼痛:常見於流產、異位妊娠。
  • 妊娠期間反覆、持續出血伴陣發性腹痛、貧血:常見於葡萄胎。

為減少陰道出血及相關疾病的風險,女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 杜絕不良嗜好,戒菸、限酒。
  • 女性有必要及時接種HPV(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以降低HPV引起的宮頸癌風險。
  • 注意性安全,杜絕多性伴,避免高危性行為。
  • 提高健康意識,每年應例行體檢,尤其必須接受婦科檢查。
  • 發生病變的患者更應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部清潔,避免繼發性感染。內褲和浴巾應每天高溫或微波殺菌處理。定期更換枕套、被套,經常晾晒枕頭和被子。
  • 治療期間應遵醫囑用藥,並按照治療計劃定期複查,以便於醫生評估療效,及時處置不良反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