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平滑肌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直腸平滑肌瘤是發生於直腸下段,起源於腸壁固有肌層,少數在黏膜肌層的良性腫瘤。可由血管平滑肌、立毛肌及腸壁或陰囊的平滑肌發展而來。

  • 直腸平滑肌瘤較為少見,僅佔直腸腫瘤的 0.03% ~ 0.05%,其發病率與年齡相關,年齡越大惡變率越高。該病常於肛門指診和結直腸鏡檢查時發現,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1]
  • 根據平滑肌瘤在腸壁的位置、形狀及生長方式分為:
    • 腔內型,多在黏膜下層,並向腸腔生長,有蒂者多為短蒂,表面破潰可形成淺潰瘍;
    • 腔外型,多在黏膜下層向腸外生長;
    • 啞鈴型(混合型),多在腸壁內,向腸腔內、外生長;
    • 狹窄型(壁內型),可環繞腸壁內生長,造成直腸狹窄。
  • 區域性症狀包括便血、便祕、排便困難、大便變細、膿血便,肛門墜脹不適,排便時肛門疼痛。全身症狀為乏力、貧血、體重減輕、納差、低熱。
  • 平滑肌瘤是由平滑肌的異常增生所致,遺傳、慢性刺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均可導致直腸平滑肌瘤。
  • 手術治療是治療直腸平滑肌瘤最有效和最普遍的方法。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大便習慣改變;
  • 排便困難;
  • 便血或者肛門疼痛。

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直腸平滑肌瘤?

本病較難診斷,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症狀及臨床表現、肛門指診的結果,結合結腸鏡檢查、內窺鏡超聲(EUS)、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直腸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

  • 影像學檢查:盆腔 CT 或 MRI 可見直腸區域性向腔內生長結節狀腫物。
  • 直腸指診:可觸及邊緣光滑的腫塊。
  • 纖維結腸鏡:可見黏膜下腫塊,形態為球形或結節狀突起,表面覆蓋正常的腸黏膜。
  • 切除活檢或手術後冰凍病理組織活檢:組織學見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纖維呈束狀,縱橫交錯排列,其間有增生結締組織分隔包繞。一旦鏡下可見核分裂象應警惕腫瘤惡變可能。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便血多久?是鮮血還是暗黑色血?間斷出血還是持續性?
  • 有無肛門疼痛?有無排便困難?
  • 有無大便形狀改變?
  • 是否做過肛門指診?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手術會不會影響肛門功能?
  • 術後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 配合指診或內鏡檢查,必要時完善病理檢查。
  • 手術後注意術後的恢復和調養,定期複查,防止疾病復發。

手術治療是治療直腸平滑肌瘤最有效和最普遍的方法。平滑肌瘤可造成腸梗阻、出血、甚至惡變,應早期治療。

  • 內鏡下切除:直徑小於 5 釐米,冰凍病理提示良性者,行區域性切除。
  • 根治性手術切除:直徑 5 釐米以上,存在核分裂象,考慮惡變者,應做根治性切除術[2]

疾病的發展和轉歸

直腸平滑肌瘤為良性腫瘤,預後相對較好。手術後應定期隨訪,謹防疾病復發。

平滑肌瘤是由平滑肌的異常增生所致,這些平滑肌細胞大都是長梭形,呈平行排列,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清楚。以胃、小腸多見,直腸平滑肌瘤少見,僅佔直腸腫瘤的 0.03% ~ 0.05%。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

直腸平滑肌瘤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遺傳因素:基因突變、染色體重排或缺失都可導致平滑肌異常增生。
  • 慢性刺激:直腸區域性慢性炎症長期刺激導致平滑肌細胞增生。
  •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脂飲食、飲酒、吸菸、辛辣刺激飲食。

直腸平滑肌瘤是由平滑肌的異常增生所致,多為單發,大小不等,半數以上大於 5 釐米,常為橢圓形,少有帶蒂,成分葉狀。按腫瘤的生長方式可分為腸腔內、腸腔外及向腔內腔外同時發展,其中以向腔內生長者居多。其臨床表現不一。

直腸平滑肌瘤有哪些症狀?

區域性症狀

  • 便血:大便的表面帶血,顏色鮮紅。
  • 大便習慣改變:便祕、排便困難。
  • 大便性狀改變:大便變細。
  • 肛門墜脹不適、排便時肛門疼痛。
  • 膿血便。

全身症狀

乏力、貧血、體重減輕、納差、低熱。

直腸平滑肌瘤的併發症有哪些?

  • 腸梗阻;
  • 出血;
  • 腹腔穿孔。
  • 均衡飲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