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腸壁或全層,向下移位而脫垂於肛門外。

  • 只有黏膜脫出稱為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脫出稱為完全脫垂。如脫出部位在肛管直腸內稱為內脫垂或內套疊。脫出肛門外稱為外脫垂。
  • 多發於小兒、老人及體弱營養不良的重體力勞動的青壯年,女性多於男性。
  • 對於直腸脫垂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與解剖因素、腹內壓增加、盆底組織薄弱以及其他因素,如內痔、直腸息肉、消耗性疾病和直腸癌等有關。
  • 分型:
    • 一型:不完全性直腸脫垂,即直腸黏膜脫垂。
    • 二型:完全性直腸脫垂,即直腸全層脫垂。
  • 分度:
    • Ⅰ度:排便時脫出腸段<3 釐米,直腸壺腹內腸套疊,即隱形直腸脫出,便後能自行還納。
    • Ⅱ度:排便時直腸脫出 4 ~ 8 釐米,直腸全層脫垂於肛門外,必須手託復位。
    • Ⅲ度:排便時直腸和部分乙狀結腸或肛管脫出於肛外,長度>8 釐米,較難復位。
  • 直腸脫出最主要的症狀是肛內腫物脫出。
  • 5 歲以內幼兒隨著身體發育多能自愈,故多采用保守治療。成人黏膜脫垂者多采用注射硬化劑治療。成人完全性脫垂,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採用手術治療。手術術式很多,各有其優缺點,應根據不同病情而定。
  • 解剖因素所致的直腸脫垂,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但對於繼發性所致者,如能及時解除發病因素,則能避免直腸脫垂的發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