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植物神經又稱自主神經,接受大腦皮質的支配和調節,不受人為意志所控制,所以稱為“自主”神經;植物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能使人活躍,副交感神經能使人安靜,兩者相互配合,支配整個機體和全身臟器活動。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vegetative system dysfunction)是由於人體受到強大而持續的刺激(主要是心理因素)後,導致大腦皮質的部分割槽域過度興奮,進而導致神經功能紊亂。

患者主觀症狀繁多,涉及全身多個系統。主要有胸悶、憋氣、心慌、胃痛、胃脹、腹瀉、多汗、頭暈、頭痛、失眠及皮膚髮麻發癢等。

當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涉及多個系統、且難以用單一器官疾病來解釋時,就應考慮自主神經系統紊亂或失調[1][2]

治療和預防主要以改善環境、減少刺激、心理疏導、減輕壓力及放鬆身心等為主。嚴重者可考慮藥物治療。

就醫科室

  • 神經內科
  • 精神心理科

診斷

如果患者症狀繁多,主要不適表現超過 6 個,且涉及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多個系統,並且難以用單一器官疾病來解釋,就應考慮自主神經系統紊亂或失調的診斷。

診斷時,醫生要排除器質性病變,並且需要與焦慮症、疑病性神經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相鑑別。

日常該注意些什麼?

  • 改善家庭環境,減少精神刺激。避免長期從事緊張、繁重的工作,注意勞逸結合。
  • 學會調整心態、放鬆精神,排解不良情緒[3][4][5]
  • 學會放鬆身體,可嘗試正規按摩、瑜伽等方法。
  • 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儘量不喝濃茶、咖啡等,避免引起失眠。
  • 生活中保護積極、樂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 儘量多進行戶外活動,多參加體育鍛煉;培養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按時作息。

 一般治療

  • 改善周邊居住環境,減少緊張刺激,注意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必要時可減輕學習或工作量。
  • 培養合理健康的飲食習慣,平衡營養膳食,減少濃茶及咖啡的攝入。
  • 多進行戶外活動,多參加體育鍛煉。
  • 早睡早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 自我調整心態,保持良好情緒。
  • 症狀嚴重時,可諮詢心理醫生,排解不適症狀[3][5]

病因治療

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帕金森病、更年期綜合徵、內分泌疾病(如甲亢或周圍神經病變)等,應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去除病因後,相應症狀會隨之消失。

對症治療

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常用的有谷維素、維生素 B1 等。這些藥物都可以在藥店買到,但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病因有哪些?

正常情況下,大腦皮質的興奮、緊張交替進行,協調一致;當刺激因素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時,可導致大腦皮質的部分割槽域過度興奮,神經內分泌功能出現改變,進而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3][4]

  • 內因:包括人格特徵、行為方式和生理特點等。
    • 人格特徵:性格內向、孤僻、情緒不穩定等性格缺陷,對外界刺激的耐受性差,適應環境、應對事物的能力不足等,會導致發病率增加。
    • 行為方式:生活中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平時運動比較少、外出比較少的人,也容易發病。
    • 生理特點:由於內分泌等生理特點,女性更易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 外因
    • 社會心理因素: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加上居住環境稠密、交通擁擠、競爭激烈等,都使人們的精神非常緊張。
    • 精神刺激:長期精神心理創傷,如家庭糾紛、婚姻不幸、失戀、鄰里關係緊張、工作壓力大及同事關係不協調等,也會使人們的精神過於緊張、心理負荷過重,從而出現失眠、神經衰弱等。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時,臨床表現可涉及全身多個系統,主觀症狀繁多。患者常以自覺症狀為主,但多次檢查,結果都無明顯異常。

  • 心血管系統:如胸悶、氣短、心慌等心臟神經症;
  • 消化系統:食慾下降、進食無味、噁心、胃痛、胃脹、嘔吐及腹瀉等胃腸神經症。
  • 神經系統:頭痛頭暈、失眠、健忘及注意力不集中;皮膚髮麻發癢、肌肉發緊、僵硬不適、四肢麻木,全身皮膚髮熱,但體溫正常或感覺忽冷忽熱;全身遊走性疼痛、遊走性異常感覺(如有螞蟻在身上爬行);
  • 生殖系統: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男性遺精、陽痿等。
  • 其他:常伴隨焦慮、緊張、抑鬱等情緒變化。
  • 儘量多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多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打羽毛球、游泳等。
  • 遇到煩心事,情緒低落時,及時進行心理疏洩。
  •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酒要適量,不可貪杯;早睡早起,作息要有規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