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疾病定義:中性粒細胞增多症,是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加,其中,年齡大於 1 個月的兒童和成人的中性粒細胞計數大於 7.5×109/升,小於 1 個月的嬰兒大於 26×109/升。
  • 患病情況如何?本病可見於多種疾病,如細菌感染、實體腫瘤(如胃癌、肺癌這種能長出實體腫塊的腫瘤)、使用某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本病的病因及危險因素多種多樣,如感染、腫瘤、藥物、精神刺激、血液疾病、遺傳等。
  • 這個病有哪些分類?根據發病的快慢,本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 這個病有哪些症狀?最主要的症狀為原發病的表現。若為炎症引起,則有體溫升高等表現;若為實體腫瘤引起,則表現為腫瘤的壓迫引起的腫脹、疼痛等。
  • 如何治療這個病?主要治療方法為原發病的治療,控制原發病後,中性粒細胞計數能夠維持在正常範圍。治療的關鍵點和難點在於,尋找病因及控制原發病。
  • 這個病有哪些危害?引起本病的原發病不同,對人體的危害不同。若原發病為惡性腫瘤,則危害較大,可以危及生命。
  • 主要預防措施為避免接觸過敏原及治療原發病,定期做血常規監測中性粒細胞的數量。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炎症表現:如持續性體溫升高、咳嗽、咳大量痰,伴身體發抖、怕冷或頭痛、乏力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肢體紅、腫、疼痛;
  • 呼吸費力;
  • 持續高熱;
  • 胡言亂語。

建議就診科室

  • 感染科
  • 風溼免疫科
  • 血液內科
  • 呼吸內科
  • 內分泌科

醫生如何診斷中性粒細胞增多症?

當醫生懷疑是中性粒細胞增多症時,需要詢問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通過血常規等來明確中性粒細胞計數,再進行病因的判斷,考慮不同的病因需完善不同的檢查。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常規:是確診本病的實驗室檢查。若血液裡中性粒細胞計數大於 7.5×109/升、小於 1 個月的嬰兒大於 26×109/升即可診斷本病。
  • 病原學檢查:若找到病毒或寄生蟲等病原體,則考慮為感染導致的中性粒細胞增高。
  • 影像學檢查:若考慮腫瘤導致本病,則需完善這些檢查來進行排查,如頭、胸、腹部 CT、核磁共振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發燒?最高體溫是多少?持續了多久?
  • 有沒有吃藥?有其他疾病嗎?
  • 查血常規之前休息了嗎?情緒怎麼樣?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嚴重嗎? 會影響壽命嗎?
  • 沒有症狀可以不治療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使用抗生素可能出現乏力、肝功能及腎功能損害(表現為面板黏膜發黃、尿量減少、身體腫脹等)、心慌等,不同抗生素的不良反應不同,若無法耐受這些不良反應,需到醫院就診處理。
  • 術後注意事項:做腫瘤切除手術的患者在術後需注意傷口情況,每隔 3 天去正規醫療機構更換傷口處的紗布,避免汙染傷口造成感染,若傷口處出現滲血、滲黃色液體、體溫升高,需及時去醫院就診。
  • 定期複查:無明顯症狀患者可 1~3 個月複查一次血常規,監測中性粒細胞計數變化,如果明顯升高則要及時就診。
  • 運動:運動引起中性粒細胞升高的人群,可做低強度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等,不做高強度運動,如快跑、打球等。
  • 大小便管理: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較軟易解出,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如乳果糖等)。
  • 其他:保持個人清潔,心情舒暢,勤洗澡、洗頭,吃乾淨衛生的食物,停止吸菸和飲酒。

該病的治療主要為原發病的治療。生理變化引起的中性粒細胞升高可不做特殊治療,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需積極治療,如感染引起則抗感染治療,若為腫瘤引起需積極治療腫瘤等。

藥物治療

  • 抗生素:中性粒細胞升高最多見的原因是感染引起的炎症,需要積極使用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後,中性粒細胞的計數多可恢復正常。需根據病原菌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頭孢類(頭孢西丁、頭孢曲松等)、喹諾酮類(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等。
  • 藥物化療:血液系統腫瘤引起可以通過化療治療,血液腫瘤在化療後可能會緩解,中性粒細胞計數可恢復正常。不同的腫瘤的化療方案不同,常用藥物有柔紅黴素、阿糖胞苷等。

手術治療

腫瘤切除術:部分實體腫瘤(如支氣管肺癌、胃癌、腸癌等),若有切除條件,可以進行手術切除來治療,部分腫瘤在切除後可以治癒,中性粒細胞計數可恢復正常,但需手術醫生進行評估。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部分患者可能因為原發病加重而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若原發病為腫瘤,則可能危及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若原發病能夠控制,大部分患者的中性粒細胞能維持在正常水平,不影響生活及壽命。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是多種原因引起,包括感染、腫瘤、藥物、精神刺激、血液疾病、遺傳等,其中炎症最常見,這些因素引起中性粒細胞生成增多、骨髓中儲存的中性粒細胞大量釋放入血等,都會引起本病。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生理刺激:冷熱刺激、運動、抽筋、疼痛、麻醉、手術等;
  • 精神刺激:恐慌、憤怒、受到驚嚇、抑鬱等;
  • 感染:區域性和全身性急性細菌、真菌、立克次體(一種病原體)、鉤端螺旋體(可以引起寄生蟲病)和某些病毒感染;
  • 炎症或組織壞死:燒傷、觸電、外傷、梗死、抗原抗體複合物、補體啟用(一種免疫過程)等引起組織壞死,急性炎症反應(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如結腸炎、皮炎、牙周炎、痛風、血管炎等;
  • 代謝和內分泌疾病:驚厥(抽風,表現為全身肌肉抽動)、甲狀腺危象、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產生過多等;
  • 血液疾病:粒細胞缺乏症治療後的反彈性中性粒細胞增加,慢性溶血或出血,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特發性白細胞增多症等;
  • 藥物、激素和毒素:集落形成刺激因子(刺激血細胞生成的物質)、腎上腺素、內毒素(細菌產生的、破壞人體組織的物質)、吸菸、疫苗、糖皮質激素等;
  • 腫瘤:胃癌、支氣管肺癌、乳腺癌、腎癌、肝癌、胰腺癌、淋巴瘤等;
  • 遺傳性疾病:唐氏綜合徵、先天性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中性粒細胞增多症?

有如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中性粒細胞增多症:

  • 生理因素引起:情緒波動大的人群(如易怒、過喜過悲等)或劇烈運動後,會出現中性粒細胞增多;
  • 感染人群:病毒性感冒或有區域性炎症時,可能發生本病;
  • 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合併甲狀腺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腫瘤的患者,可能發生本病;
  • 用藥人群:部分人群治療其他疾病時使用集落形成刺激因子、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時,可能發生本病;
  • 吸菸人群。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中性粒細胞增多症:

  • 遺傳性疾病人群:如唐氏綜合徵以及有先天性疾病的人群。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的病因不同,臨床表現也不同。若為炎症引起,則有體溫升高、咳嗽等表現;若為腫瘤引起,則主要表現為腫瘤相關的症狀,如腫瘤壓迫引起的表現等。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的常見症狀包括:

  • 感染表現:包括體溫升高、怕冷、身體發抖、咳嗽、咳痰、肚子痛、拉肚子等。
  • 實體腫瘤表現:若是支氣管肺癌,則可表現為痰中帶血絲或咳血、胸口疼痛、體重下降等;若是胃癌,則可表現為胃部疼痛、解黑便、體重下降、面板蒼白、乏力等。當這些腫瘤壓迫到血管或神經時,則表現為肢體腫脹或疼痛、感覺異常(如麻木等);腫瘤破裂引起出血的部位若在顱內,則引起意識的改變或昏迷(完全喪失意識)等。腫瘤患者還常有體溫升高的表現。

中性粒細胞增多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本病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可引起暫時性毛細血管堵塞,目前僅有少量報道出現過栓塞。

  • 暫時性毛細血管堵塞。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保持情緒穩定,不過度憤怒、悲傷或過度興奮;做輕中度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不做劇烈運動(如打球、快跑等)。
  • 控制原發病:有感染的患者,如病毒性感冒、支氣管肺炎等,在氣候變冷時注意保暖,避免吹風淋雨,冬春季節不去人群聚集地等感冒容易流行的地方,以減少發病風險;有腫瘤的患者需積極治療腫瘤,如:血液腫瘤可進行化療或幹細胞移植,實體腫瘤可做腫瘤切除術或放療等治療。
  • 謹慎用藥:使用激素、集落刺激因子需定期(間隔不超過 1 月)複查血常規,監測中性粒細胞計數的變化,如果明顯升高需及時就醫。
  • 停止吸菸。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定期體檢:有遺傳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定期體檢,及早發現血常規的異常。如有身體不適,須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