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囊腫及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縱隔是一間隙,前為胸骨,後為胸椎,兩側為縱隔胸膜,上連頸部,下止於膈肌。縱隔囊腫及腫瘤是指位於縱隔內的所有囊腫和腫瘤,但通常不包括氣管、主支氣管、食管和心臟的腫瘤。
  • 縱隔腫瘤良性居多,約佔 75%,惡性佔 25%。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其中胸腺瘤好發於 40 歲以上人群,神經源性腫瘤好發於中青年,畸胎瘤好發於兒童和青年。目前缺乏具體患病率資料。
  • 縱隔囊腫及腫瘤種類繁多,多為原發性腫瘤,但也有繼發性腫瘤。常見腫瘤包括胸腺腫瘤、神經源性腫瘤(源於神經的腫瘤)和畸胎瘤(源於生殖細胞的腫瘤),其他包括胸骨後甲狀腺病變(多為胸骨後甲狀腺腫)、淋巴瘤、各種轉移性腫瘤、原發性縱隔囊腫以及其他少見型別。
  • 本病沒有統一的分期資料,需根據具體腫瘤型別進行分期。
  • 腫瘤區域性壓迫可引起咳嗽、胸痛、胸悶及呼吸困難、聲音嘶啞、面頸部腫脹、吞嚥困難等多種症狀,也可有全身症狀如肌肉無力、腹瀉、面色潮紅及出汗等。
  • 除惡性淋巴源性腫瘤(一種血液淋巴系統腫瘤)適合放療及化療外,絕大部分原發性縱隔囊腫及腫瘤均應手術治療。治療的關鍵點在於手術完全切除腫瘤。治療的難點在於病變組織來源複雜,部分惡性腫瘤區域性侵犯嚴重,難以徹底切除。
  • 惡性腫瘤容易侵犯周圍組織器官併發生遠處轉移,導致咳嗽、呼吸困難、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縮短壽命。
  • 良性腫瘤經治療預後良好,患者可長期生存。惡性腫瘤經治療患者一般症狀能緩解,生存期延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無明顯原因出現咳嗽、胸痛、胸悶及呼吸困難、聲音嘶啞、面頸部腫脹、吞嚥困難、肌無力、腹瀉、面色潮紅及出汗等。
  • 如果以上症狀呈持續性,更應儘快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嚴重呼吸困難

建議就診科室

  • 胸外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縱隔囊腫及腫瘤?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胸部 X 線檢查:為胸部疾病常用的檢查。通過此項檢查,醫生可初步判斷病變的部位、範圍,擬定進一步的檢查方案。
  • 胸部 CT 檢查:為胸部疾病最常用的檢查之一。通過此項檢查,可清晰顯示病變的部位、大小、邊界和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係,增強 CT 檢查能進一步判斷腫瘤與心臟大血管的關係,判斷手術的可行性。
  • 磁共振成像(MRI):對軟組織解析度高,能夠清晰顯示腫瘤部位、大小、邊界及與心臟大血管的關係。
  • 放射性同位素檢查:放射性同位素碘-131 掃描可幫助診斷縱隔內甲狀腺腫。
  • 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和計算機體層攝影(PET-CT):是一種功能與影像結合的檢查手段,可協助判斷腫瘤的良惡性及是否有遠處轉移。
  • 腫瘤標誌物:血清甲胎蛋白、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對畸胎瘤的診斷有幫助。
  • 氣管鏡檢查:能夠判斷氣管主支氣管侵犯情況,並能經氣管壁穿刺活檢。
  • 縱隔鏡檢查:能夠對病灶進行活檢明確診斷。
  • 病理檢查:確診依賴於病理檢查,能夠判斷腫瘤的組織來源及良惡性。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既往曾患哪些疾病?
  • 主要症狀是什麼?
  • 出現症狀多久了?
  • 曾就診嗎?曾接受哪些檢查?
  • 接受何種治療?療效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惡性腫瘤嗎?
  • 病情嚴重嗎?
  • 需要治療嗎?
  • 如何治療?
  • 治療效果如何?
  • 會復發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
    • 如果患者接受了手術,術後注意勤活動四肢,避免靜脈血栓形成,可由家屬進行肢體按摩。
    • 注意保護胸腔引流管,避免脫出,避免碰倒胸腔引流瓶。
    • 注意切口敷料是否滲血,保持區域性清潔。
    • 術後加強做深呼吸,加強咳嗽,便於肺功能恢復及排出痰液。
  • 放療和(或)化療後或期間的注意事項:放療和(或)化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血白細胞、血小板下降及肝腎功能異常,患者應定期檢驗血常規及肝腎功能,如果出現異常,需及時諮詢經治醫師或及時到醫院就診。
  • 術後、用藥複查:術後應根據出院醫囑規律複查,一般術後 1、3、6、12 個月複查,之後半年到 1 年複查 1 次。主要複查胸部 X 線或 CT 等專案。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當天一般禁止飲食,次日可開始進食,先吃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 若為非手術患者,多吃高蛋白及富含維生素的飲食如蛋羹、牛奶等。
  • 運動: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當日需臥床休息,一般次日可以開始床上或下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
    • 若為非手術患者,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進行運動,避免勞累。

對於縱隔囊腫及腫瘤,需要針對具體的型別進行相應的治療,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淋巴瘤患者需要化療和放療。

藥物治療

化療:對淋巴瘤效果好,可以有效殺滅腫瘤細胞。化療方案應強調規範化和個體化。

  • 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採用 ABVD(多柔比星+博來黴素+長春地辛+達卡巴嗪)方案聯合化療;
  • 非霍奇金淋巴瘤可選用 CHOP(環磷醯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潑尼鬆)方案聯合化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縱隔囊腫及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只要患者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均應進行手術切除。術中應儘可能完全切除腫瘤。

  • 經胸骨正中切口手術:是傳統的手術方法,對於較大的腫瘤尤其是周圍組織廣泛侵犯和腫瘤明顯包繞大血管的患者適合應用此方法。
  • 側開胸腫瘤切除術:對於腫瘤偏向於一側胸腔且影像學沒有明顯周圍侵犯的患者,可採用側開胸腫瘤切除術。
  • 腔鏡微創手術和機器人微創手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術式,在切除腫瘤的同時手術損傷較輕,術後恢復快。

其他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對於不能進行手術或手術切除不徹底的惡性腫瘤需採用放射治療以殺滅腫瘤細胞。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症狀加重會影響生活質量,縮短生存期。
  • 經過正規治療後,良性腫瘤患者能被治癒,預後良好。惡性腫瘤患者症狀能緩解,生活質量提高,生存期延長。

大部分縱隔囊腫及腫瘤的病因不明確,某些胸腺類癌可能與菸草相關。縱膈淋巴瘤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遺傳因素等。

縱隔囊腫及腫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某些胸腺類癌可能與菸草相關。
  • 縱膈淋巴瘤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遺傳因素等。

哪些人容易患縱隔囊腫及腫瘤?(危險因素)

  • 重度吸菸者
  • 免疫缺陷者
  • 某些病毒(如 EB 病毒)感染者
  • 有腫瘤家族史者

縱隔囊腫及腫瘤患者有接近一半無症狀,其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狀,常見症狀包括咳嗽、胸痛、胸悶及呼吸困難等。

縱隔囊腫及腫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縱隔囊腫及腫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咳嗽:是本病最常見的症狀,因腫瘤壓迫或侵犯氣管及支氣管所致,可為刺激性乾咳,也可有痰,甚至痰中帶血或咯血,畸胎瘤破入肺內可咳出毛髮或豆腐渣樣皮脂。
  • 胸痛:是本病常見的症狀,與腫瘤侵犯周圍組織器官有關。
  • 胸悶及呼吸困難:是本病常見的症狀,與腫瘤壓迫氣管、支氣管和肺組織或胸腔積液有關。
  • 聲音嘶啞:腫瘤壓迫或侵犯喉返神經,導致聲帶麻痺、聲音嘶啞。
  • 面頸部腫脹:腫瘤侵犯及壓迫上腔靜脈,導致上腔靜脈綜合徵,表現為面頸部、上胸部及上肢水腫,可有頭暈頭沉的感覺,頸靜脈及胸壁淺表靜脈可呈擴張狀態。
  • 肢體乏力:胸腺瘤患者可合併重症肌無力,表現為睜眼困難或肢體乏力,嚴重者可有呼吸困難。
  • 霍納氏綜合徵(Horner 綜合徵):為腫瘤壓迫頸交感神經所致,表現為上眼瞼下垂、面頸部乾燥無汗等。
  • 吞嚥困難:腫瘤壓迫食管,導致吞嚥困難。
  • 上肢麻木疼痛:壓迫臂叢神經可導致上肢麻木疼痛或肩部疼痛。
  • 其他症狀:有功能的副神經節瘤(一種可分泌激素的特殊神經源性腫瘤)患者可出現腹瀉、面色潮紅及出汗、高血壓、頭痛等症狀。

縱隔囊腫及腫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聲帶麻痺:腫瘤侵犯或壓迫喉返神經所致,患者出現聲音嘶啞。
  • 上腔靜脈綜合徵:腫瘤侵犯或壓迫上腔靜脈,患者可出現面部、頸部、上胸部、雙上肢水腫,頸靜脈和上胸壁淺表靜脈擴張,頭暈等症狀。
  • 肢體乏力:胸腺瘤可合併重症肌無力,表現為睜眼困難或肢體乏力,嚴重者可有呼吸困難。
  • 霍納氏綜合徵(Horner 綜合徵):為腫瘤壓迫頸交感神經所致,表現為上眼瞼下垂、面頸部乾燥無汗等。
  • 呼吸困難:除胸腺瘤合併的重症肌無力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外,惡性腫瘤可發生胸膜侵犯或轉移,導致胸腔積液、呼吸困難。

本病病因不明確,戒菸、避免病毒感染可能對某些縱隔腫瘤有預防作用。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戒菸:可能降低胸腺類癌的發病率。
  • 避免病毒感染:加強體質鍛鍊,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病毒感染,可能有助於對淋巴瘤的預防。
  • 定期(每年至少一次)進行體檢,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能提高治療效果。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