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脂肪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縱隔脂肪瘤是一種罕見的良性間葉性腫瘤,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脂肪瘤構成基本相同,一般由包膜包裹成熟脂肪組織形成,可發生在縱隔的任何部位,多見於前縱隔和心膈角區。

  • 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且無性別差異,約佔縱隔腫瘤的 2% 左右。
  • 縱隔脂肪瘤的發生,一般認為是縱隔、胸壁皮下或退化的胸腺等脂肪組織引起。
  • 在病理學檢查中,可見實性、光滑、黃色脂肪樣的腫物,其包膜完整,質地軟,有分葉,並與周圍組織易分離,病理提示為外被包膜的成熟脂肪組織。
  • 腫瘤常為單側生長,生長緩慢,一般無明顯症狀,如果是巨大的縱隔脂肪瘤,可對肺、心臟、氣管、食管、上腔靜脈等周圍組織產生壓迫,從而出現胸悶、心慌、憋氣等症狀。
  • X 線、CT 檢查有助於發現縱隔脂肪瘤,首選及根治性治療手段為外科手術治療,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復發及惡變的風險都極低。
  • 有研究認為,縱隔脂肪瘤具有惡變為縱隔脂肪肉瘤的傾向,但患者在手術後,罕見惡變為縱隔脂肪肉瘤。

縱隔脂肪瘤為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常於體檢時發現。出現症狀時,常常是因為腫瘤體積巨大,對外周組織產生壓迫引起。首次就診時,醫生會通過症狀、查體、血液、影像學等檢查來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縱隔脂肪瘤一般沒有任何症狀,可通過體檢發現,發現後,應擇期前往胸外科門診就醫;
  • 巨大的縱隔脂肪瘤,會壓迫周圍組織器官,產生非特異的現象,如胸悶、憋氣、心悸、胸痛、發熱、咳嗽、咳痰等常見症狀,此時應及時就醫;
  • 當縱隔脂肪瘤惡變為縱隔脂肪肉瘤時,除上述症狀外,還可能出現咳血、體重減輕等症狀,則應立即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縱隔脂肪瘤?

縱隔脂肪瘤術前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來診斷,而術後病理診斷是“金標準”。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X 線檢查:可見縱隔發生佔位性病變,常發生於前縱隔及心膈角區,邊緣光滑,其內密度均勻且偏低,可見縱隔增寬,而且壓迫氣管時,可見氣管移位。但正位胸片中,縱隔、肺紋理、腫物會出現重疊密度影,所以,該診斷準確率不高;
  • CT 檢查:有助於分辨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是臨床診斷脂肪瘤的首選檢查方法。腫瘤邊緣光滑,與周圍結構分界清晰,內部密度均勻,CT 值在-120~-80 Hu(亨氏單位)之間。而在增強 CT 掃描時,腫瘤實質無明顯強化,腫瘤包膜可有輕度強化;
  • MRI 檢查(磁共振成像檢查):MRI 對脂肪組織具有敏感,表現為短 T1 長 T2 訊號,是理想的檢查方法,但由於檢查時間長、成本高,目前臨床仍首選 CT 檢查;
  • 食管吞鋇造影:出現吞嚥困難時,食管吞鋇造影可見食管受壓發生移位;
  • 支氣管造影:出現呼吸困難時,支氣管造影可見支氣管受壓徵象。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什麼時候出現的?症狀多重?每次持續多久?什麼情況下會加重或減輕?
  • 平時是否有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等?
  • 平時血脂有沒有異常嗎?
  • 是否有家族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縱隔脂肪瘤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
  • 我為什麼會患縱隔脂肪瘤?
  • 我需要做什麼檢查?是否需要服用藥物?
  • 目前有什麼治療方法?我目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嗎?
  • 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
  • 這種疾病是否有遺傳傾向?我的家人需要進行該病的篩查嗎?

日常應注意以下事項:

  • 考慮為縱隔脂肪瘤的患者,如未進行手術治療,需要定期進行影像學複查,監測腫瘤大小的變化、以及對周圍組織的影響;
  • 明確診斷並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後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縱隔脂肪瘤的根治性治療方法為外科手術治療,而且,由於縱隔脂肪瘤具有惡變傾向,應儘早手術治療。手術原則為儘可能徹底切除腫瘤,大多數縱隔脂肪瘤切除後無復發,很少有患者在手術後發生惡變,導致縱隔脂肪肉瘤的發生。

手術治療

  • 傳統手術治療:根據腫瘤的位置選擇手術切口,常通過胸骨正中或側胸壁的切口來切除腫瘤,是最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但該方法創傷大,術中出血多,且術後恢復時間長。如果是巨大縱隔脂肪瘤的患者,術後還需注意復張性肺水腫的可能。
  • 電視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具有微創、安全、時間短等特點,並可減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和住院時間。該手術主要是通過在胸壁上開一個 1~3 釐米的孔,放入手術器械與鏡頭,即在影像的協助下,切除腫瘤。但多數學者認為,腫瘤直徑大於 5 釐米的縱隔腫物,不適用於該方法切除。
  • 電視縱隔鏡手術(video-mediastinoscopy, VMS):相比電視胸腔鏡手術,創傷更小。該手術主要是經頸部切口或擴大頸部切口,直接進入縱隔,切除腫瘤,但多數學者認為,腫瘤直徑大於 3 釐米的縱隔腫物,不適用於該方法切除。目前該療法因為缺少大樣本規範化研究,因此並不普及,。

疾病發展和轉歸

縱隔脂肪瘤為良性腫瘤,且大多數縱隔脂肪瘤生長緩慢,無明顯症狀,但有惡變為縱隔脂肪肉瘤的傾向。經手術治療後,一般無復發,很少有切除後惡變為縱隔脂肪肉瘤的病例。

縱隔脂肪瘤是一種發病原因不明、起源於間葉組織、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

縱隔脂肪瘤是如何形成的?

脂肪瘤是全身常見的良性腫瘤,而發生在縱隔的脂肪瘤稱為縱隔脂肪瘤。縱隔脂肪瘤發生率極低,僅有少數個案報道。目前,縱隔脂肪瘤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未明,其可能是來自縱隔胸膜下、胸壁皮下或退化的胸腺等脂肪組織引起。

哪些人容易患縱隔脂肪瘤?

縱隔脂肪瘤的發病與年齡、性別無關,目前還沒有研究指出具有哪種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患病。

縱隔脂肪瘤生長緩慢,多數患者是在體檢時才發現,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只有巨大的縱隔脂肪瘤,才會產生對周圍組織壓迫的症狀。

縱隔脂肪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大多數縱隔脂肪瘤無任何臨床症狀,但隨著脂肪瘤的生長,可對周圍的組織產生壓迫,併產生以下症狀:

  • 氣管、肺組織受到壓迫:可影響呼吸功能,從而出現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難,繼發性肺部感染等症狀,如胸悶、氣促、憋氣、胸痛、咳嗽、咳痰、發熱等;
  • 心臟受到壓迫:可影響心臟泵功能,從而出現心臟舒縮能力下降、心功能降低的症狀,如心悸、活動耐力下降等;
  • 食管受到壓迫:產生消化系統症狀:如吞嚥困難等;
  • 上腔靜脈受到壓迫:產生周圍迴圈系統迴流障礙的症狀,如頭暈、噁心、顏面部及上肢水腫等;
  • 全身症狀:如乏力。

縱隔脂肪瘤可能會有哪些危害?

縱隔脂肪瘤除上述壓迫周圍組織,引起肺部感染、心功能下降、上腔靜脈壓迫症狀外,還具有惡變傾向,可惡變成縱隔脂肪肉瘤。

  • 縱隔脂肪肉瘤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佔縱隔腫瘤的 1.6%~2.3%。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 的標準,可分為 5 個亞型:高分化脂肪肉瘤、黏液樣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型脂肪肉瘤、去分化型脂肪肉瘤。
  • 縱隔脂肪肉瘤可侵襲周圍組織及結構,即使在手術切除後,仍有復發、轉移的傾向,而且不同亞型的脂肪肉瘤,惡性程度及預後皆不同,其中預後最好的是高分化脂肪肉瘤。
  • 縱隔脂肪肉瘤對放療及化療,均不敏感。

由於縱隔脂肪瘤的發病原因及危險因素仍未明確,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