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足癬(tinea pedis)指發生在腳底或腳趾間面板的真菌感染,是最常見的面板真菌感染之一。

  • 引起足癬的真菌可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汙染物與人之間傳播。共用鞋襪,赤腳行走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地,容易傳染。
  • 手足多汗者患病率較高。環境因素在足癬發病中也起一定作用,溼熱地區和高溫季節是足癬高發的誘因。
  • 保持腳部清潔乾燥,勤換鞋襪,不與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用品可有效預防足癬的發生。

何時應就診?

足癬一般可以自行在家治療,但如果出現以下症狀,應及時就診:

  • 腳上面板嚴重開裂、鱗屑或脫皮。
  • 有細菌感染的症狀,包括:
    • 疼痛增加、腫脹、發紅、壓痛或發熱,甚至化膿等。
    • 感染區域有紅色條紋擴散。
    • 不明原因的發燒。
  • 足癬擴散。
  • 經2周非處方抗真菌藥物治療後,症狀沒有改善。
  • 若糖尿病患者感染足癬,發生嚴重細菌感染的危險更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應注意觀察腳部是否有異常,發現異常應及時就診。

就診科室

  • 面板科

足癬有哪些檢查方法?

醫生一般通過症狀就可以診斷是否為足癬。必要時還需要藉助實驗室檢查,主要是真菌直接鏡檢和真菌培養:

  • 真菌直接鏡檢。取損害邊緣鱗屑或水皰壁,在顯微鏡下觀察或做熒光染色檢查。
  • 真菌培養。診斷或治療困難的足癬需要做真菌培養,一般需要2周時間獲得結果。

在日常生活中,足癬患者應注意保持腳部乾燥、透氣、不與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用品。

足癬患者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足癬真菌喜歡溫熱的環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足癬患者要注意以下事項:

  • 洗腳或洗澡後,要擦乾腳趾縫間的水分,保持各腳趾間的乾燥。
  • 穿透氣性好的鞋,並保持鞋襪的清潔乾燥,減少復發。
  • 避免長期將手足浸泡在水中,腳掌出汗多時應予以治療。
  • 注意保持個人衛生,勤換鞋襪,不與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子、襪子等。
  • 腳盆和臉盆分開使用,拖鞋、浴巾應注意經常清洗消毒。
  • 不要搔抓面板,以免引起破皮,引起交叉感染。

有哪些藥物可以治療足癬?

治療足癬的藥物可分為區域性外用藥物和口服藥物。以外用藥物治療為主,堅持用藥非常重要,療程一般需要1~2個月;足癬嚴重或區域性外用藥物療效不佳時,可考慮口服藥物治療。

區域性外用藥物

治療足癬的首選,應根據不同型別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法:

  • 水皰鱗屑型應選擇刺激性小的霜劑或水劑。
  • 浸漬糜爛型給予3%硼酸溶液、0.1%雷夫奴爾等溼敷,待滲出減少時再給予粉劑,患處面板乾燥後再外用霜劑、軟膏等,不應使用刺激性大、剝脫性強的藥物。
  • 角化過度型無皸裂時,可用剝脫作用較強的製劑(如複方苯甲痠軟膏劑等)。

目前已上市的區域性外用藥多屬於唑類或丙烯胺類,這兩類對足癬都有顯著療效。

  • 唑類代表藥物有咪康唑、益康唑、克黴唑、酮康唑和聯苯苄唑等,療程一般至少4周。
  • 丙烯胺類,主要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等,療程一般要2周。

全身口服用藥

目前最常用的抗真菌藥物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

  • 單純口服藥治療具有療程較短、依從性較高、複發率低、不會造成病灶遺漏等優點,但費用較高,起效比較慢。
  • 適用於頑固、泛發、外用治療依從性差或療效不佳的患者。

其他注意事項

  • 遵醫囑,足劑量、足療程治療。即使症狀消失後,也不要擅自停藥,因為真菌會繼續留在面板上數日。
  • 伴甲真菌病(即甲癬或灰指甲)者應予以同時治療。
  • 用藥治療期間,應注意穿透氣性好的鞋襪,保持腳部乾燥。

足癬主要通過接觸傳染,用手搔抓患癬部位,或與患者共用鞋襪、浴巾、腳盆等是主要傳播途徑。

足癬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足癬是腳底部面板的真菌感染。大多數足癬由以下兩種真菌引起:

  • 紅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引起的足癬,持續時間較長並且難以治療。
  • 須癬毛癬菌。須癬毛癬菌通常會引起腳趾間水皰感染。這種感染出現突然,但容易治療。

此外,石膏樣小孢子菌和絮狀表皮癬菌等也可引起足癬。

足癬有哪些高危人群?

足癬易傳播(具有傳染性),尤其是一些特定人群更容易感染。足癬的危險因素分為不可控和可控兩大類。

不可控的危險因素包括:

  • 男性。男性比女性更易感染足癬。
  • 有易受真菌感染的病史。
  • 免疫系統受損(如患有糖尿病或癌症等)。
  • 生活在氣候溫暖潮溼的地區。江淮流域以南地區,足癬發病率高於北方。
  • 老年人。在老年人群中,足癬更常見。

可控的危險因素包括:

  • 腳部經常潮溼。
  • 鞋子太緊透氣性差或不透氣(膠鞋)。
  • 在公用淋浴間或更衣室赤腳,或與他人共用拖鞋。
  • 在水中長時間活動。

足癬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症狀包括足部面板粗糙脫屑、起水皰、瘙癢等。

足癬有哪些症狀?

足癬的症狀因人而異,比較常見的症狀包括:

  • 足部面板粗糙、脫皮、開裂並呈鱗片狀。
  • 發紅、起水皰,或潰爛。
  • 瘙癢、灼燒感。

根據臨床表現不同,足癬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水皰鱗屑型

剛開始只是一個針尖大小的水皰,皰液清,皰壁厚而發亮,不易破潰,水皰散在或群集,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皰,撕去皰壁會露出蜂窩狀基底及鮮紅糜爛面,水皰在數天後乾涸,呈領圈狀脫屑。

受損面板不斷向周圍蔓延,病情穩定時以脫屑為主。瘙癢比較明顯。

角化過度型

好發於腳掌和腳跟。患處面板乾燥,角質明顯增厚,表面粗糙脫屑,紋理加深,冬季易發生皸裂甚至出血,可伴有疼痛。一般沒有明顯瘙癢。

浸漬糜爛型

好發於腳趾縫,尤以第3~4和4~5趾間多見。多見於手足多汗、浸水、長期穿膠鞋者,夏季多發。表現為面板浸漬發白,表皮易脫落,露出潮紅糜爛面,常伴有裂隙。有明顯瘙癢,繼發細菌感染時有臭味。

足癬有哪些危害?

足癬常以一型為主,或幾型同時存在,也可以從一型轉向另一型,如夏季表現為水皰鱗屑型,冬季則表現為角化過度型。治療不徹底是足癬遷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足癬(尤其是浸漬糜爛型)易繼發細菌感染,出現膿皰、潰瘍,並繼發急性淋巴炎、淋巴結炎、蜂窩織炎或丹毒。

炎症反應明顯時,還可引發區域性溼疹樣改變和全身皮疹。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助於預防足癬。

  • 保持腳部清潔乾燥,勤換鞋襪。
  • 腳汗多的人,要積極治療多汗症,保持鞋內乾燥,不要穿透氣性差的鞋子。
  • 不用使用酒店、澡堂等公共場所提供的公共拖鞋、浴巾、洗腳盆,儘可能使用一次性拖鞋、毛巾等衛生潔具或自帶潔具。
  • 儘量減少與酸性、鹼性物質的接觸,避免因酸性或鹼性物質對腳部面板的刺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