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趾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足趾痛(Toe pain)是手足外科一種很常見的症狀,是指腳趾部位的疼痛,常見於痛風、風溼及風溼性疾病、長期穿鞋不當、足部畸形、內分泌失調、甲溝炎、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和足部腫瘤等。

  • 患有痛風、風溼、類風溼疾病及糖尿病的人群容易存在此症狀。
  • 長期穿高跟鞋、尖頭鞋和不合腳的鞋子容易使腳掌受力不均,導致足趾痛。
  • 足趾痛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一旦出現該症狀需到醫院查明病因,積極治療。
  • 一般可以通過藥物或者物理方法治療,必要時可以選擇手術治療。

何時就醫

出現腳趾疼痛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就診科室

  • 骨科:普通擦傷和穿鞋不當引起的足趾痛和腰椎疾病可到骨科就診。
  • 風溼免疫科:痛風、風溼及類風溼疾病建議到風溼免疫科進行檢查。
  • 內分泌科:糖尿病足可到內分泌科就診。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足趾痛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您的症狀什麼時候開始的?有無反覆發作疼痛的表現?
  • 您是否患有家族性遺傳病?
  • 您是否患有糖尿病?
  • 您的鞋子合腳嗎?是否穿鞋不當?
  • 您最近是否進行過劇烈運動?

常用檢查

醫生可能會採取以下列檢查以明確診斷足趾痛的原因:

  • 體格檢查:醫生通常會檢查患者腳趾有無紅腫現象,詢問患者腳趾有無感覺異常等。
  • X 線檢查:足趾部位關節的 X 線片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存在拇趾外翻、趾痛症、扁平足等疾病,也有助於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
  • 腰椎或頸椎 CT 檢查:幫助判斷是否患有腰椎或頸椎間盤突出症。
  • 血尿酸濃度檢查:幫助對痛風的診斷。
  • 血糖檢查:幫助判斷是否患有糖尿病。
  • 血沉和風溼三項(類風溼因子、C 反應蛋白、抗鏈球菌溶血素 O)檢查:幫助對風溼疾病的診斷。
  • 下肢血管造影:幫助是否患有脈管炎、血管栓塞。

治療原則/方法

對於足趾痛,醫生會針對具體的病因進行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如下:

藥物治療

  • 非甾體抗炎藥:具有鎮痛抗炎的作用,是緩解關節炎症狀的常用藥。
  • 甲氨蝶呤:可以延緩和控制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展。
  • 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可以迅速緩解關節炎症狀,改善關節功能。
  • 秋水仙鹼:抗炎藥物,可以防止痛風急性反覆發作。
  • 促進尿酸排洩的藥物:增加尿酸排洩,減少尿酸結晶在關節處的沉積。

手術治療

  • 對關節進行矯正:痛風嚴重時,可選擇剔除痛風石,對殘毀關節進行矯形治療。
  • 對足部骨骼進行矯正:拇趾外翻、趾痛症、扁平足嚴重影響生活時,可選擇矯正足部骨骼來治療。
  • 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當疾病導致關節功能嚴重受限時,可採用手術治療改善關節功能。

常見原因

引起足趾痛的疾病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 內分泌系統疾病:痛風、糖尿病。
  • 迴圈系統疾病:閉塞性血栓脈管炎、下肢動脈栓塞。
  • 自身免疫疾病:風溼及類風溼疾病。
  • 足部畸形:趾痛症、平足症、拇趾外翻。
  • 炎症:肌腱炎、滑膜炎、滑囊炎、甲溝炎。
  • 其他:足部腫瘤、足部感染、外傷、產後缺鈣等。

發生機制

足趾痛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高尿酸血癥可以引起尿酸結晶沉積在腳趾關節附近,從而引起滑膜的炎症,導致炎症因子釋放,刺激區域性神經,產生疼痛的感覺。
  • 足趾炎症反應:當機體甲周面板出現破損時,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普通變形桿菌及真菌)會進入感染部位,導致致痛物質釋放。過度運動或碰撞造成的肌腱炎、滑囊炎等使神經受刺激,也會導致疼痛。
  • 機體免疫功能異常:當抗原進入機體後,會刺激產生漿細胞,分泌抗體,形成免疫複合物,造成關節炎等炎症病變。此外,滑膜細胞的不正常凋亡可以導致滑膜炎。
  • 腳掌受力不均:遺傳因素、長期穿鞋不當、走路姿勢不當等使腳掌受力不均,造成足部畸形。
  • 其他:腳趾甲下外生性軟骨瘤、足部骨折、產後缺鈣等。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足趾痛:

  • 患有痛風、風溼及類風溼性疾病。
  • 患有糖尿病。
  • 患有腰椎疾病。
  • 短時間內運動過度,如比賽前的高強度訓練等。
  • 長期穿不合腳的鞋子,如長期穿高跟鞋、尖頭鞋等。
  • 有拇趾外翻、趾痛症、平足症家族史。
  • 產後缺鈣。

臨床表現

不同疾病引起的足趾痛,其發病特點有所不同:

  • 痛風:多發於中年人群,常夜間發病,腳趾劇烈疼痛,有紅腫發熱現象,常反覆發作。
  • 風溼及類風溼性疾病:多見於中年人,腳趾關節疼痛伴隨手指關節、腰關節等關節疼痛,具有對稱性。
  •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一般表現為兩隻腳面板蒼白、發涼,兩隻腳的腳趾部分有大小不同的黑色斑塊,提示腳趾部分有微小動脈的栓塞,引起腳趾疼痛。
  • 下肢動脈栓塞:腳趾發涼怕冷,呈蒼白色或紫紅色,可能伴有腳趾發麻的感覺。
  • 甲溝炎:無外傷或碰撞,腳趾甲周圍發熱、紅腫,腳趾內側觸碰疼痛且持續時間較長,疼痛區域周圍起皮,嚴重時還會化膿。
  • 滑囊炎:腳趾根部疼痛,彎曲時有摩擦音。
  • 肌腱炎:腳趾偶爾疼痛,不紅不腫。

伴隨症狀

  • 足趾痛伴隨發熱、紅腫:多見於外傷、細菌感染、痛風等。
  • 足趾痛伴隨腳趾化膿:多見於初期甲溝炎。
  • 足趾痛伴隨手部關節、腰部關節疼痛:多見於風溼及類風溼性疾病。
  • 足趾痛伴隨腳趾發黑、腐爛:多見於糖尿病足。
  • 足趾痛伴有灼熱感:多見於下肢血管閉塞引起的供血不足、動脈硬化引起的血管管腔狹窄等。
  • 足趾痛伴隨腰腿痛、胸痛、腿部感覺異常:多見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強直性脊柱炎等。
  • 平時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在運動前做好熱身,運動完及時拉伸。
  • 選擇合適舒服的鞋子,平時可以穿鞋頭加寬加深的軟鞋或漏趾的鞋子,儘量少穿高跟鞋、尖頭鞋。
  • 日常飲食注意清淡,不吃或少吃牛肉、羊肉、豬肉、海鮮、肉湯、火鍋和未加工的豆類等;可以適當食用青魚、草魚等淡水魚,腐竹、豆腐、豆乾等加工後的豆製品;多飲水。
  • 平時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坐著的時候可以把下肢抬高,有利於血液迴圈。
  • 剪趾甲時注意不要剪得太深,不做或少做美甲。
  • 趾甲有微小傷口,可塗碘水後,用無菌紗布包紮保護,以免發生感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