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刷到停不下來,心理上的“疫情”如何防控?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現在是一個只要安安靜靜躺在家裡就能為社會做貢獻的時期……”

“是的,我們一定能躺贏!”

長時間隔離在家不出門,網路上撲天蓋地、時時更新的疫情資訊……不少人可能會感到迷茫、緊張、不安,甚至有那麼一點恐慌,其實這些大都是正常的應激反應。但是如果有的人開始出現吃不下、睡不著、刷手機更新資訊到停不下來、放下手機就有點焦慮等程度,那就要注意了。

應該避免哪些不良認知?如何做好心理防護,防控心理上的“疫情”?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主治醫師胡俊武從心理學的角度作出一些解釋,幫助大家更好地應對自己的壓力。

這些不良認知要避免

胡俊武醫生表示,根據心理學的認知理論,面對同樣的疫情,不一樣的想法和認知卻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情緒和影響。

貼標籤

不良認知:我被感染了,我就是一個傳染源。

產生情緒:恐懼、害怕等。

理性認知:我被感染了,我仍然可以積極的接受科學隔離和救治。

帶來影響:安全感、信任感。

災難化

不良認知:我被診斷為疑似患者,我這輩子真的完蛋了。

產生情緒:焦慮、沮喪等。

理性認知:我被診斷為疑似患者,主動接受隔離是對他人的負責。

帶來影響:責任感、尊重感。

個人化

不良認知:都怪我去疫區出了一趟差,把病毒帶回來感染了家人。

產生情緒:內疚、不安等

理性認知:我去疫區出差也是因為工作,當時我並不知道那裡出現了疫情。

帶來影響:平靜、穩定。

以偏概全

不良認知:我剛剛打了個噴嚏,說明我感染上新型冠狀病毒了。

產生情緒:擔憂、恐懼等。

理性認知:我剛剛打了個噴嚏,提醒我要戴好口罩,注意保暖。

帶來影響:自我保護、自我照料。

選擇性注意

不良認知:街上也有一些人沒戴口罩好像也沒什麼事。

產生情緒:僥倖、過度放鬆等。

理性認知:戴口罩出門既是保護自己,也是關愛他人。

帶來影響:和諧、溫暖。

非黑即白

不良認知:戴口罩根本起不到預防感染的作用。

產生情緒:不屑、焦躁等

理性認知:正確戴口罩能夠起到大大降低感染的機率。

帶來影響:淡定、從容。

情感推理

不良認知:我有點擔心,我覺得疫情肯定會越來越嚴重。

產生情緒:恐慌、不安等

理性認知:我有點擔心,我要做好科學有效的防範措施。

帶來影響:自信、篤定。

讀心術

不良認知:如果他們知道了我是武漢人,一定會歧視、排擠、遠離我。

產生情緒:自卑、孤獨等

理性認知:我看到這次有很多人都願意為無法回家的武漢人提供幫助。

帶來影響:自尊感、溫暖感。

低估正性資訊

不良認知: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天職,他們去一線救人沒什麼了不起。

產生情緒:冷漠、麻木等

理性認知:醫護人員也是人,他們放棄與家人團聚,馳援疫區很不容易。

帶來影響:感恩、祝福。

“應該...”

不良認知:我作為醫護人員,我應該時刻衝在最一線去幫助疫區的群眾。

產生情緒:疲勞、埋怨等。

理性認知:我作為醫務人員,我盡力保護好自己和幫助周圍的人一樣很重要。

帶來影響:價值感、自尊感。

除了改變思維方式,還能做什麼

在家阻擊疫情的我們,為了安全、安心的度過這場疫情,除了思維方式的改變,還可以做些什麼?胡俊武醫師為大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 我們需要規律的作息,吃好每一頓飯。保障好體力和精力,免疫力才能有效發揮作用。
  • 我們的可以通過電視新聞節目有限度的瞭解疫情資訊的變化,心裡有底就不會慌。
  • 我們可以通過微信、電話向遠方的親友、同學、同事以及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表達問候、祝福與感謝。
  • 我們更要保護好自己和身邊的戰友,包括:家人、鄰舍,可以對他們噓寒問暖,予以關心、支援與鼓勵。
  • 我們可以看看在家還有哪些平時一直想做又沒有做的事情,例如:做一頓飯、衝一杯茶、看一場電影、煲一部劇、聽一首歌、讀一本書、下一盤棋、翻一下舊照、寫一下日記、整理一份資料……
  • 我們需要定期的活動一下身體,例如:甩甩手、抬抬頭、揉揉頸、捶捶肩、拍拍背、伸伸腰、壓壓腿、拉拉筋……
  • 我們還可以創造一些健康又有趣的方法,分享給更多的人。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