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身上的痘痘是什麼?警惕!可能是傳染性軟疣!

這幾天,接連好幾位朋友問孩子身上長了痘痘的問題,並且這些痘痘還越來越多,孩子一抓就會又起一片,自己在網上查了下,說這是“水猴子”,看到名字就疑惑了,這也不像猴子啊,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最近也不是小朋友接觸頻繁的日子,為啥有這麼多呢?好吧,我也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就寫寫文章吧。

“水猴子”其實應該是“水瘊子”,就是傳染性軟疣的俗稱。通俗情況下,民間會把軟疣叫做瘊子,而這個軟疣看起來水靈靈的,就叫“水瘊子”了,傳著傳著,有些人就誤以為是“水猴子”了。

傳染性軟疣是什麼樣子的?

傳染性軟疣長的很有特色,讓你看一眼就知道是它。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在皮膚表面,出現硬硬的、圓形的丘疹,表面光澤,中央有凹陷像肚臍一樣,有時能看到軟疣內部有乳酪樣的物質,如下圖所示:

傳染性軟疣細節圖

從上面的圖片,大家應該能知道傳染性軟疣的樣子了,強調一點哦,雖然叫水瘊子,但是裡面不是水哦,並且這個是硬硬的,不是軟軟的。

有些家長說,我孩子的軟疣不是這樣的,也診斷為傳染性軟疣了,為什麼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疾病都是發展變化的,剛開始時,就是一個白色透亮的小丘疹,中央沒有凹陷,丘疹逐漸增大,在 6-12 周的時間長到 2-10mm,中央出現凹陷。

上圖圓圈中,還沒有出現中央凹陷,並且能看到奶酪樣物質

為什麼中央會出現凹陷呢?這是因為軟疣中央的變性細胞會脫落形成的,具體機理見下圖,哈哈,自己手繪的。

以上這些都還好認,還有些長成呈息肉樣,結節樣,有些軟疣還伴有炎症表現,就不好認了,就得讓醫生評估了,比如下圖這些:

傳染性軟疣-軟疣皮炎

傳染性軟疣可出現於身體任何部位,具體出現在哪裡,根據傳播途徑和是否抓撓而定。比如性傳播的,那肯定最多出現在腹股溝、生殖器、大腿近側和下腹部。

對於兒童,多是小朋友間接觸傳播的,或者大人照顧孩子時肌膚接觸,最常見的受累部位包括軀幹、腋窩等處,他們自己抓撓,把軟疣抓破會傳染周圍皮膚,就會在軀幹上形成抓撓路線的條帶狀分佈。

兒童經常揉眼睛,也會在眼瞼上出現,面部會經常碰到一塊,臉上也常見。

傳染性軟疣數目不定,可單發或多發,一般都是獨立存在、不融合。

有什麼危害嗎?

一般都沒啥大危害,就是看著讓人不舒服。有部分軟疣會讓孩子覺得癢,一癢就撓,會弄的全身都是,多的一身上百個。但是不用太擔心,這個都能好,好了後,一般都不留疤。

還有就是抓破了,可能會導致感染,感染後的可能會留疤,長在屁股上的,會容易磨破,會有疼痛感覺。

長在眼瞼處的,可能會導致結膜炎。

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

這是由於感染了傳染性軟疣病毒,導致的皮膚侷限性的慢性感染,結果就是出現皮膚上的一個個的小軟疣。

大家知道天花吧,這個傳染性軟疣病毒和天花是一個大家族的,但是毒力完全不一樣,天花感染後,導致人很快死亡,活下來也會留疤,而這個病毒就是讓皮膚起點痘痘,所以不要害怕。

那怎麼感染的這個病毒呢?通過接觸傳播或者性傳播,接觸包括直接的身體皮膚接觸,也包括間接的物品接觸,比如在公眾澡堂,共用毛巾等。性傳播就不用多說了啊。

該病在兒童中,屬於常見的皮膚病,按照美國數據,每年有 20 萬病例,基本都是兒童患病。

需要治療嗎?

這個疾病是自限性疾病,如果不治療的話,健康的孩子,軟疣經過炎症反應、破潰、結痂、大多在幾個月內自行消退,並且一般不留疤,但少數病例可能會持續數年。

這裡注意哦,如果出現軟疣紅腫,有炎症反應,不要認為是細菌感染,是軟疣發展過程,不要上抗生素治療。

所以,不治療、等其自行消退是沒有問題的。有研究發現,治療組和不治療組的孩子,1 年內都有 50%的孩子完全治癒了。

但是如果特別癢、孩子老是抓撓,難受,弄的一身都是軟疣,對孩子心理有影響,或者怕傳染家庭內的其他孩子,那就可以治療,治療在這些方面是有好處的。

怎麼治療呢?

根據 2017 年的一篇系統綜述,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可以治療傳染性軟疣的單一治療方法,不管是物理治療,比如刮除,或者是化學藥物塗抹,都沒有良好的證據。

但是,在臨床上對孩子使用刮除、冷凍等治療方式,能產生快速、明顯的緩解;2018 的系統綜述提示,使用斑蝥素塗抹軟疣,效果好、並且無副作用。

所以,目前,臨床上把刮除、冷凍、塗抹斑螯素作為一線療法。國內前兩種使用比較多,斑螯素使用很少,國外會使用,但斑螯素在美國還沒有被 FDA 批准使用。

其他的做法,比如塗抹維 A 酸,或者激光治療,雖然在臨床上已經應用,但是這都是經驗性的治療方法,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其有效,這不是說這些不對,只是需要更多的實驗驗證,如果驗證有效,就可以提升為一線療法。

刮除/夾除療法:

刮除/夾除療法是用刮匙或者鑷子,將傳染性軟疣病灶清除,就是將裡面的奶酪樣的物質全部清理掉,壓迫止血後包紮,之後。這可即刻消除病變,效果不錯。

但是這個治療的缺點是治療時會有點疼,會出血,孩子會害怕,治療後,可能會留下小的凹陷性瘢痕。

所以這個方法,對於配合的大孩子能進行,對於小寶寶,可能不能配合。為了緩解孩子不安,讓孩子配合,可以在要處理的皮膚區域先塗抹些表面麻醉劑,這樣孩子就不疼了,就會配合些。

比如塗抹含有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乳膏,或多利多卡因的凝膠,塗抹後 30 分鐘-1 小時,或者孩子塗抹處皮膚沒感覺時進行操作,能消除孩子的疼痛,讓孩子配合。

如果軟疣的數目很少,大部分 1 次夾除就能搞定,如果較多,可能需要多次夾除。研究發現,家長們對夾除的效果比較滿意。

冷凍療法:

就是用液氮,將軟疣冷凍,病變組織壞死,達到治療的效果。治療時,用棉籤蘸取液氮敷於單個皮損處。

治療也是有效的,但是也會導致疼痛,小朋友可能不配合,對於較大的軟疣效果可能會差點,另外,治療後,可能會有色素脫失或者疤痕。

塗抹斑螯素:

斑螯素是從芫菁(一種甲蟲)中提取的,是一種是一種起泡劑,通過棘皮分解作用引起軟疣脫落。還記的小時候,被蟲子蜇了後,會起大皰嗎?該藥物就是採用的這個機理。

該藥的研究越來越多,認為其安全有效,並且引起的疼痛等副作用小,一些書籍把這種治療列為兒童的首選治療。

治療時,將斑蝥素直接塗在皮損上,注意不要在面部、生殖器區或肛周部位使用。塗抹後可以可覆蓋或者敞開塗藥部位,數小時後會起皰,用肥皂水洗去藥物即可。一般 1-2 次就能將軟疣全部清除。

但是這種治療,在國內很少,查了資料庫,國內目前只有 1 篇文獻提到這種治療,還沒寫明產品,應該也是在試驗。

維 A 酸塗抹:

維 A 酸也叫維甲酸,是維生素 A 的代謝中間產物,作用於皮膚時,能誘發局部刺激以破壞病毒的蛋白質-脂質膜,能使得角質細胞脫落,達到治療效果。

可以使用維 A 酸乳膏(0.1%,好多牌子可選),睡前使用 1 次,不要在白天使用,因為不能見光,見光後會加重對皮膚的刺激。如果需要增加次數,白天使用採用遮光措施。維 A 酸會導致皮膚乾燥,有刺激感覺,如果出現皮膚紅斑,需要停用。

激光治療:

一些小型的病歷報告提示使用激光治療有效,目前有些醫院會採用這種方式,優缺點和上面的也差不多,然後就是收費可能會貴些。

注意一點,以上治療,不能用於眼瞼處的,如果眼瞼處有,請眼科醫生治療。另外,如果是全身泛發性的傳染性軟疣,或者孩子有免疫功能缺陷的,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本文不涉及了,諮詢皮膚科醫生就行了。

另外,不管哪種治療,都要在治療期間,減少孩子自己抓撓,不然一邊治療,一邊出新的軟疣,治療起來沒完了

如果孩子有傳染性軟疣,怎麼預防家人被傳染?

家長可能擔心其他孩子被這孩子感染,其實也很簡單,只要不接觸到軟疣處就行,那就減少孩子之間的接觸,避免肌膚接觸,不在一個床睡覺,避免公用毛巾等就可以了。

大人給孩子處理軟疣、洗澡時,可以帶手套。

目前資料沒有提到讓消毒衣物、清洗衣服時分開等措施,但保險起見,分開洗應該可以好點。

怎麼預防呢?

如果周圍有這個疾病的小朋友,避免孩子肌膚接觸、避免共用毛巾、床鋪就行了。

沒有這樣的孩子,不需要特殊預防,做好個人衛生,不和別人共用毛巾、衣物就行了。

媽媽會傳給新生兒嗎?

目前已經有垂直傳播的病例,新生兒生後出現這個問題,但是比例比較少見,可能和媽媽經過胎盤傳給孩子的抗體,有被動保護有關。

軟疣紅腫不是細菌感染的標誌?

如果出現軟疣紅腫明顯,孩子疼痛,一般都不是繼發細菌感染,這時要進行止疼等處理,但不要用抗生素治療,有時會越用越壞。

參考文獻

[1].Johannes C van der Wouden.Interventions for cutaneous molluscum contagiosum.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2017.03.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04767.pub4

[2].Paras P. Vakharia.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pical Cantharidin Treatment for Molluscum Contagiosum and Warts: A Systematic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volume 19, pages791–803(2018)

[3].Fitzpatrick’s Dermatology.9th.2019.

[4].Stuart N Isaacs.Molluscum contagiosum.UPTODATE.2020.

[5].Deborah C Hsu.Clinical use of topical anesthetics in children.UPTODATE.2018.

[6].Red Book.2018.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