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起放下法:為什麼別人家的娃自主入睡了,你家寶貝還是抱哄放不下?
對寶寶睡眠有所關注的家長們,都會聽說過「抱起放下法」。
大家習慣於把這個方法概括成:哭的時候抱起安撫,不哭的時候放下去睡覺。
如果你覺得這就是抱起放下法的核心思想,那麼你就很容易踩坑,導致折騰寶寶一大圈,最終還是抱哄放不下。
今天這篇文章將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使用「抱起放下法」的過程中如何避免踩坑,以及怎麼樣的執行方式更適合實際操作。
踩坑的原因一:缺少等待、觀察和原地安撫的環節
在使用抱起放下法的過程中,家長們容易過度關注「抱起」的部分。
如果寶貝一哭,你就忍不住要把寶寶抱起來安撫,那麼很有可能誤解了「抱起放下法」的本質。
「抱起放下法」的本質,是一種改變寶貝睡眠依賴(比如奶睡、搖睡)的睡眠行為訓練的方式,而並非是一種安撫寶寶入睡的哄睡方式。
因此,在抱起安撫寶寶之前,我們需要先等待觀察寶寶的哭鬧情況。嘗試原地安撫寶寶(聲音安撫、輕拍、陪伴等)是非常必須的。
踩坑的原因二:和寶寶死磕,好心的安撫變成了過度刺激
在使用抱起放下法的過程中,家長很容易**誤以為抱起來安撫必須保證寶寶不哭,**才能放下。這種想法忽視了兩種因為「抱太多」好心辦壞事,而加劇寶寶哭鬧的場景。
第一,當你抱起寶寶之後,寶寶抗拒懷中安撫,掙扎後仰,推開家長。這個時候及時把寶寶放下會更好,而不是繼續強哄寶寶。
**第二,對於8月齡以上的寶寶,我們只做「放下」的部分,不做「抱起」的部分。**當寶寶在小床裡站起來的時候(同睡的孩子有可能會出現扶著家長身體站起來的現象),我們需要直接把寶寶放倒即可,不需要再把寶寶抱起到懷中安撫。同時,要多用語言安撫寶寶,嘗試替寶寶把他們的情緒說出來。
踩坑的原因三:捨不得「放下」,最終導致放床時寶寶過於昏睡
抱起安撫寶寶平靜放床的時候,一般寶寶都會立馬大哭。這個時候會讓家長十分受挫。
所以家長們會不自覺的傾向於「要不我再多抱一會兒吧,這樣的話,說不定這次放床就不哭了呢」。這種想法就很容易讓家長過度安撫了。
請一定要記住的是:入睡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動作。
把寶寶安撫的過於昏睡才放床,其實還是家長通過抱哄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替寶寶完成入睡過程中大部分工作了。這樣做並沒有調動和引導了寶寶自主入睡的能力。
增加抱起放下法成功率的建議
在實踐諮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書上關於「3-4月齡抱起安撫不超過四五分鐘;4-6月齡抱起安撫時間不超過兩三分鐘;6-8月齡抱起安撫時間不超過一兩分鐘」的建議過於理想化,更適合天使型和教科書型的寶寶。
這樣多次頻繁的抱起又放下的過程,很容易激怒寶寶,使得寶貝變得越來越煩躁而難以入睡。
所以在實操的過程中,我更建議家長們如果希望嘗試抱起放下法,可以試試看這麼做:
第一:逐漸遞增每次抱起之前的等待時間,避免越來越頻繁的抱起寶寶。比如第一次抱起之前,先原地安撫3-5分鐘;接下來的每次抱起安撫之前,都比上一次原地安撫等待的時間多加5-10分鐘。
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留意的是:如果到了可以抱起寶寶安撫的時間,但是寶寶的哭聲已經出現減緩的趨勢,則不需要馬上抱起,可以繼續原地觀察安撫寶寶入睡。
第二:每次需要抱起安撫寶寶的時候,只要寶寶不抗拒被抱(這點很重要),那麼就可以一直安撫寶寶到完全平靜再去放床。而絕非像書上說的那樣只要一不哭,下一秒就放床;或者是時間到了,即使還在爆哭也照樣放下。
在放床的過程中,原本平靜下來的寶寶又出現哭鬧的情況,我們也要堅持完成放床的過程。同時,一定要避免剛放下就馬上抱起來(回到第一條的操作建議)。
最後提醒小夥伴們,「抱起放下法」是屬於改變寶寶睡眠依賴(比如奶睡、抱睡),引導寶寶學會自主入睡的一種睡眠訓練的方法。
在使用任何睡眠訓練方法之前,我們都需要先保證給寶寶提供了適宜的睡眠環境、規律合理的作息和餵養安排、穩定有序的睡前程序、健康親密的親子連結關係,並且排除了寶寶健康方面影響睡眠的因素。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