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藤 - 中藥材

南蛇藤,中药名。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orbiculatusThunb.[C.articulatusThunb.]的茎藤。南蛇藤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止痛,活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关节痛,四肢麻木,瘫痪,头痛,牙痛,疝气,痛经,闭经,小儿惊风,跌打扭伤,痢疾,痧症,带状疱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溼,通經止痛,活血解毒。

主治

用於風溼關節痛,四肢麻木,癱瘓,頭痛,牙痛,疝氣,痛經,閉經,小兒驚風,跌打扭傷,痢疾,痧症,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藥理作用

1、鎮靜及安定作用;

2、解痙作用;

3、降壓作用。

相關論述

1、《湖南藥物志》:“溫平,無毒。一說辛。”

2、《全國中草藥彙編》:“辛,溫。”

3、《湖南藥物志》:“散血痛經,祛風溼,強筋骨,解毒消炎。主治癱瘓,四肢麻木,腰腿痛,頭昏痛,痢疾,小兒驚風,嘔吐,牙痛,腸風,痔瘻,脫肛,肛癢,經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溼性筋骨痛、腰痛、關節痛:南蛇藤、凌霄花各120g,八角楓根60g。白酒250g,浸7d。每日臨睡前服15g。(江西《中草藥學》)

2、治筋骨痛:南蛇藤15-30g。水煎服。

3、治牙痛:南蛇藤30。煮蛋食。

4、治小兒驚風:南蛇藤9g,大青根4.5g。水煎服。

5、治一切痧症:南蛇藤15g。水煎,兌酒服。

6、治痢疾:南蛇藤15g。水煎服。

7、治腸風,痔瘻,脫肛,肛癢:南蛇藤、槐米,煮豬大腸食。(2-7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8、治疝氣痛:南蛇藤15g。黃酒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9、治經閉、腰痛:南蛇藤12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0、治扭傷腫痛:南蛇藤30g,內紅消15g,骨碎補30g,白茅根30g,杜仲15g。水酒燉服。每日1劑。(《安義草藥》)

11、治帶狀皰疹:南蛇藤加水磨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4-5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附註

南蛇藤,《植物名實圖考》:“黑莖長韌,參差生葉,葉如南藤,面濃綠,背青白,光潤有齒。根莖一色,根圓長,微似蛇,故名。”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灰屑。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厚片。直徑1-4cm。外表皮灰褐色或灰黃色,粗糙,具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的皮孔或裂紋,栓皮呈層片狀,易剝落,剝落面呈橙黃色。質硬,切面皮部棕褐色,木部黃白色。射線顏色較深,呈放射狀排列,氣特異,味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衛矛科植物南蛇藤。

形態特徵

南蛇藤又名蔓性落霜紅、南蛇風、黃藤、地南蛇。落葉攀援灌木,高達3-8m。小枝圓柱形,灰褐色或暗褐色,有多數皮孔。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近圓形、寬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長5-10cm,寬3-7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偶為截形,邊緣具鈍鋸齒。腋生短聚傘花序,有花5-7朵,花淡黃綠色,雌雄異株;花萼裂片5,卵形;花瓣5,卵狀長橢圓形,長4-5mm;雌花具有5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近球形,柱頭3裂;雄花的雄蕊稍長,雌蕊退化。蒴果球形,直徑7-8mm。種子卵形至橢圓形,有紅色肉質假種皮。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山溝及山坡灌叢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