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鱗 - 中藥材

鲥鱼鳞,中药名。为鲱科动物鲥鱼Macrurareevesii(Richardson)的鳞。分布于我国沿海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均有分布。具有敛疮,拔疔之功效。用于疔疮,烫火伤,腿疮,下疳。

功效作用

功能

斂瘡,拔疔。

主治

用於疔瘡,燙火傷,腿瘡,下疳。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敷貼;香油熬塗或研末調敷。

相關論述

《山東藥用動物》:“治疔瘡、燙火傷、腿瘡、下疳。”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燙火傷:鰣魚鱗用香油熬,塗之。(《本草逢原》)

2、治腿瘡疼痛:鰣魚鱗貼之。(《綱目拾遺》)

3、治下疳:鰣魚鱗焙乾煅研白色,敷之。(《救生苦海》白龍丹)

4、治血痔挑破不止:鰣魚鱗貼之。(《綱目拾遺》)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捕後,取鱗片鮮用或焙乾。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為迴游性中上層魚類。每年4-5月由海進入江河,6-7月份水溫在28℃左右,即在幹流或湖泊中繁殖產卵,卵浮性,具油球,卵徑0.75mm,懷卵量150萬-250萬粒。受精卵在26℃水溫17h開始孵化。幼魚在江湖中肥育,以浮游動物及矽藻為食,秋季返回海中生活。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鯡科動物鰣魚。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一般長32-65cm。頭側扁,前端鈍尖,頭背光滑,無線紋。吻中等長,圓鈍。眼小,有脂眼瞼幾遮蓋眼的1/2。鼻孔明顯。口中大,前頜骨中間有明顯缺刻,上頜骨末端伸達眼中間後方。兩頜無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密110+172。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縱列鱗44-47,橫列鱗16-17。無側線。腹面有大形銳利的稜鱗(16-19)+(13+14)。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長形的腋鱗。背鱗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胸鰭較短。腹鰭小。尾鰭深叉形。體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淡黃色。

分佈區域

我國沿海及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均有分佈。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