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膽 - 中藥材

地胆,中药名。为芫青科动物地胆MeloecoarctatusMotschulsky和长地胆MeloeviolcewsLinnaeus的全虫。地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长地胆分布于我国东北。具有攻毒,逐瘀,消症之功效。常用于瘰疬,恶疮,鼻息肉,症瘕痞块。

功效作用

功能

攻毒,逐瘀,消症。

主治

瘰癧,惡瘡,鼻息肉,症瘕痞塊。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敷貼,發泡或酒煮塗搽。內服:入丸、散,0.3-0.6g,或1-2只。

注意事項

內服宜慎,體虛者及孕婦禁服。

1、《本草經集註》:“惡甘草。”

2、《品彙精要》:“妊娠不可服。”~

藥理作用

抗癌作用。

相關論述

1、論地膽能攻毒治癌:張石頑:“地膽有毒,而能攻毒,性專破結墮胎,又能除鼻息肉,下石淋,功同斑蝥,力能上湧下洩。”(《本經逢原》)

2、《別錄》:“生汶川山谷,八月取。”

3、《本草經集註》:“(地膽)偽者即斑蝥所化,狀如大豆,大都療體略同,必不能得真爾,此亦可用,故有蚖青之名。蚖字乃異,恐是相承誤爾。”

4、《新修本草》:“(地膽)形如大螞蟻者,今見出邠州者是也。狀如大豆者,未見也。”

5、《蜀本草》:“《圖經》雲:二月、三月、八月、九月,草菜上取之,形倍黑色,芫青所化也。”

6、《綱目》:“蓋芫青青綠色,斑蝥黃斑色,亭長黑身赤頭,地膽黑頭赤尾,色雖不同,功亦相近。”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瘰癧成瘡有膿:地膽(去頭、足、翅,糯米炒,令米黃)、斑蝥(去頭、足、翅,糯米炒,令米黃)、牛黃(別研)各一分,芫青十枚(去頭、足、翅,糯米炒,令米黃),生大豆黃三十枚。上五味,搗羅四味為末,入牛黃再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空腹茶下。(《聖濟總錄》地膽丸)

2、治鼻息肉腫大,氣息閉塞不通:生地膽十枚,細辛半分(末),白芷半分(末)。上以地膽壓取汁,和藥末,以塗於息肉之上,以消為度。亦可單以地膽汁於竹筒中盛,當上灌之。無生者,幹用酒煮汁用之。(《聖惠方》)

3、治小腸氣痛:地膽(去翅、足、頭,微炒)、硃砂各半兩,滑石一兩。為末,用苦杖酒食前調服二錢。(《宣明論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烘乾。

炮製方法

《聖惠方》:“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翅、足。”《普濟方》:“去頭、翅、足,秫米炒,米黃為度。”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與糯米同炒,炒至米呈焦黃色,去米,除去頭、足、翅。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1、地膽:個體較小,長18-22mm。外表黑藍色,雄蟲觸角中部膨大,鞘翅短,腹部大部分露於翅處,腹部乾癟,足和觸角常有缺損,質輕而脆。氣微臭,味微辛,有毒。

2、長地膽:個體較大,長18-30mm,雄蟲觸角中部不膨大,鞘翅極短,葉片狀,其他與地膽相似。

飲片性狀:地膽形體似大螞蟻,黑藍色有光澤。翅稍短,柔軟,藍色,翅端尖細,不達尾端。足3對,氣微臭。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1、地膽:成蟲常棲於草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2、長地膽:常生活于田邊、路邊及林緣草叢中。分佈於我國東北。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芫青科動物地膽。

形態特徵

1、地膽:又名土斑蝥。體長18-23mm。全體黑藍色,稍帶紫色,有光澤。頭部大,複眼圓形,黑褐色。觸角藍色。前胸背板狹長,圓柱形。鞘翅短,柔軟,翅端尖細,翅面多縱皺,全翅黑紫色,有細刻點。腹部大部分露於翅外。2、長地膽:體長18-30mm。主要特徵是翅鞘極短,色黑,具粗大刻點。腹部大部分外露。腳黑色,密生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