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頭紫菀根 - 中藥材

单头紫菀根,中药名。为菊科植物陀螺紫菀AsterturbinatusS.Moore的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喉蛾,乳痈,小儿疳积。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喉蛾,乳癰,小兒疳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

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止痢止癢。”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急性扁桃體炎:(單頭紫菀)根3株。洗淨,剪碎,加燒酒燉服,小兒可用米泔水燉服。

2、治急性乳腺炎:(單頭紫菀)根30-45g,或全草30-90g。水、酒各半煎服;亦可加威靈仙9g同煎服。

3、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單頭紫菀)根6-15g,紅棗3-5個。水煎服。(1-3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預防感冒:取單頭紫菀根製成煎劑,成人每次服20-40ml(含生藥9-18g),每10天服藥1次,連服5次。(《浙江·科技簡報(醫藥衛生部分)》1972,(10):22)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陀螺紫菀。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有根莖。莖粗壯,常單生,被糙或有長粗毛,下部有較密的葉。下部葉在花期常枯落,葉片卵圓形或卵圓披針形,長4-10cm,寬3-7cm,先端尖,基部截形或圓形;漸狹成4-8cm稀12cm,具寬翅的柄,邊緣有疏齒;中部葉無柄,長圓或橢圓披針形,長3-12cm,寬1-3cm,有淺齒,基部有抱莖的圓形小耳,先端尖或漸尖;上部葉小,卵圓形或披針形;全部葉兩面被短粗毛,下面沿脈有長糙毛;中脈在下面突起,有離基三出脈及2-3對側脈。頭狀花序直徑2-4cm,單生或2-3個簇生上部葉腋,花序梗長1.5-5cm,有密集而漸轉變為總苞片的苞葉。總苞倒錐形,長10-12mm,徑10-18mm。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排列,常帶紫紅色,有緣毛;外層卵圓形,先端圓形或急尖,內層長圓狀線形,先端圓形;舌狀花約20餘個;舌片藍紫色,長達14mm;管狀花長6.5mm,裂片長1.7mm;花柱附片長達1mm;冠毛白色,有近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倒卵狀長圓形,兩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800m的低山山谷、溪岸或林陰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