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澤瀉湯 - 方劑

茯苓泽泻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卷中。具有温阳利水,化饮降逆之功效。主治①《金匮》: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②《三因》: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 名称:茯苓泽泻汤
  • 别名:茯苓汤(《千金翼》卷十九)
  • 出处:《金匮》卷中
  • 功用:温阳利水,化饮降逆
  • 主治:①《金匮》: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②《三因》: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歌訣

胃反茯苓澤瀉湯,桂枝白朮草生薑。通陽利水治停飲,中焦水溼化而行。

組成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四兩。

用法用量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次。

功用

溫陽利水,化飲降逆。

主治

①《金匱》: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②《三因》:霍亂,吐利後,煩渴欲飲水。

方義

①《金匱玉函經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飲水以潤之,更無小便不利,而用此湯何哉?蓋陽絕者,水雖入而不散於脈,何以滋潤表裡,解其燥鬱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澤瀉之鹹行其下,白朮、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薑之辛通其氣,用布水精於諸經,開陽存陰,而洽榮衛也。②《沈注金匱要略》:此外風乘胃,脾虛成飲之方也。風氣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氣鬱而反上逆,則為胃反,然吐則痰飲去而風火熾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飲水,但木旺土衰,則水寡於畏,腎水反溢為飲,治當健脾,以除伏邪宿飲。故以姜、桂、術、草健脾和營衛,而驅邪外出,茯苓、澤瀉導胃腎之餘飲也。

運用

胃反  《金匱今釋》:成績錄雲,安部候臣菊池大夫,從候在浪華,久患胃反,請治於先生日:不佞曩在江戶得此病,其初頗吐水,間交以食,吐已乃渴,諸醫交療,百端不愈,一醫叫我斷食,諸證果已。七日始飲,復吐如初,至今五年,未嘗有寧居之日,願先生救之。先生乃診其腹,自胸下至臍旁硬滿,乃與茯苓澤瀉湯,數日而痊癒。

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主之以茯苓澤瀉湯,利其小便,以清其熱,兼用桂枝,以升其陽,升洩之間,浮熱可已矣。餘藥仍以補中燥土為義,俟浮熱得清而後可以專用大半夏湯,不致有格阻之虞也。服法,後煮澤瀉,取其陰性以利其水,不宜煮之太過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