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症常識

在我國的肢體殘疾者中,相當一部份是由於患了小兒麻痺症後遺留殘疾,叫做小兒麻痺後遺症。根據1987年普查推算,我國約有小兒麻痺後遺症患者183萬人。自從1988年起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小兒麻痺後遺症矯治的康復計劃後,到1995年底,全國已有50萬有,小兒麻痺後遺症的殘疾人接受了矯治手術,改善了功能。在八五計劃期間,就完成了二萬多例的兒一麻矯治手術。

隨著計劃免疫工作的深入,小兒麻痺症的發病率已大大降低,兒麻後遺症患者也逐年減少。儘管如此,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兒麻後遺症患者有待矯治和康復,因此,在九五期間,繼續為小兒麻痺後遺症等肢體殘疾者進行矯治康復,仍然是一項重大的任務。

小兒麻痺症,簡稱兒麻,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於嬰幼兒,85%在6個月到3歲之間發病,成年人比較少見。病毒經過口腔進入人體,透過血液迴圈而影響全身,主要損害脊髓前角灰質的運動神經細胞,所以又叫脊髓灰質炎,表現為肌肉癱瘓,運動功能障礙,而感覺正常。病毒也可以影響腦幹、腦膜等種經組織,但智力不會受到影響。

病毒分離或抗原檢測。起病1周內,可從鼻咽部及糞便中分離出病毒,糞便可持繼陽性2到3周。早期從血液或腦脊液中分離出病毒的意義更大。一般用組織培養分離方法。近年採用PCR法,檢測腸道病毒RNA,較組織培養快速敏感。

血清學檢查。特異性免疫抗體效價在第一週末即可達高峰,尤以特異性IgM上升較IgG為快。可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及酶標等方法進行檢測特異抗體,其中以中和試驗較常用,因其持續陽性時間較長。雙份血清效價有4倍及4倍以上增長者可確診。補體結合試驗轉陰較快,如期陰性而中和試驗陽性,常提示既往感染,兩者均為陽性,則提示近期感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