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豆 - 中藥材

野大豆,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大豆GlycinesojaSieb.etZucc.的种子。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补益肝肾,祛风解毒之功效。用于肾虚腰痛,风痹,筋骨疼痛,阴虚盗汗,内热消渴,目昏头晕,产后风痉,小儿疳积,痈肿。

功效作用

功能

補益肝腎,祛風解毒。

主治

用於腎虛腰痛,風痺,筋骨疼痛,陰虛盜汗,內熱消渴,目昏頭暈,產後風痙,小兒疳積,癰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本品潤燥滑腸,脾虛洩瀉者慎服。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去賊風風痺,婦人產後冷血,炒令焦黑,及熱投酒中,漸漸飲之。”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妊娠腰痛痠軟:馬料黑豆二合,炒焦,熟白酒一碗,煎至七分。空心下。(《綱目拾遺》引《產家要覽》)

2、治盜汗:蓮子七個,黑棗七個,浮麥一合,馬料豆二合。水煎服。(《奇方類編》)

3、治肝疳初起:野料豆鮮者七錢,幹者五錢,雞肝一具。同煮食;煎服亦可。(《百草鏡》)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開啟果莢,收集種子再曬至足幹。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枝葉,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呈圓矩形而略扁,外表黑褐色,有黃白色斑紋,微具光澤,質堅硬。內有子葉2片,黃色。嚼之微有豆腥氣。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野大豆。

形態特徵

一年生纏繞草本,長1-4米。莖、小枝纖細,全體疏被褐色長硬毛。葉具3小葉,長可達14釐米;托葉卵狀披針形,急尖,被黃色柔毛。頂生小葉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6釐米,寬1.5-2.5釐米,先端銳尖至鈍圓,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均被絹狀的糙伏毛,側生小葉斜卵狀披針形。總狀花序通常短,稀長可達13釐米;花小,長約5毫米;花梗密生黃色長硬毛;苞片披針形;花萼鍾狀,密生長毛,裂片5,三角狀披針形,先端銳尖;花冠淡紅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斜倒卵形,有明顯的耳,龍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密被長毛;花柱短而向一側彎曲。莢果長圓形,稍彎,兩側稍扁,長17-23毫米,寬4-5毫米,密被長硬毛,種子間稍縊縮,干時易裂;種子2-3顆,橢圓形,稍扁,長2.5-4毫米,寬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及河北、陝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800m的山野、路旁或灌叢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