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粟 - 中藥材

鼠尾粟,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鼠尾粟Sporobolusfertilis(Steud.)W.D.Clayt.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甘肃、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利尿之功效。用于流脑、乙脑高热神昏,传染性肝炎,黄疸,痢疾,热淋,尿血,乳痈。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解毒,利尿。

主治

用於流腦、乙腦高熱神昏,傳染性肝炎,黃疸,痢疾,熱淋,尿血,乳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鮮品可用至60-120g。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溼,涼血解毒。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治中暑、痢疾、蕁麻疹、熱淋、尿血、血崩、乳腺炎。”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高熱抽筋神昏:鮮牛頓草根120g,水3碗煎至1碗,加食鹽少許沖服。12小時內服3次。(《泉州本草》)

2、預防流腦:鼠尾粟90-150g,煎服。另用綠豆煎湯加鹽少許,當茶飲。(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3、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鮮鼠尾牛頓草根120g,紅糖60g。水煎,分3次服,連服3-7天。(《閩南民間草藥》)

4、治熱淋、尿血:鼠尾粟30g,小果倒地鈴、菟絲子全草、臭椿葉各15g,豬膀胱1個。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禾本科植物鼠尾粟。

形態特徵

多年生。鬚根較粗壯且較長。稈直立,叢生,高25-120cm,基部徑2-4mm,質較堅硬,平滑無毛。葉鞘疏鬆裹莖,基部者較寬,平滑無毛或其邊緣稀具極短的纖毛,下部者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極短,長約0.2mm,纖毛狀;葉片質較硬,平滑無毛,或僅上面基部疏生柔毛,通常內卷,少數扁平,先端長漸尖,長15-65cm,寬2-5mm。圓錐花序較緊縮呈線形,常間斷,或稠密近穗形,長7-44cm,寬0.5-1.2cm,分枝稍堅硬,直立,與主軸貼生或傾斜,通常長1-2.5cm,基部者較長,一般不超過6cm,但小穗密集著生其上;小穗灰綠色且略帶紫色,長1.7-2mm;穎膜質,第一穎小,長約0.5mm,先端尖或鈍,具1脈;外稃等長於小穗,先端稍尖,具1中脈及2不明顯側脈;雄蕊3,花葯黃色,長0.8-1mm。囊果成熟後紅褐色,明顯短於外稃和內稃,長1-1.2mm,長圓狀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頂端截平。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甘肅、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2600m的田野路邊、山坡草地及山谷溼處和林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