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湯 - 方劑

葛花解酲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下。为健脾消食剂。具有分消湿热,温中健脾之功效。主治酒积伤牌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临床上用于治疗饮酒过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

  • 名称:葛花解酲汤
  • 别名:葛花解酒汤(《医方大成》卷三),解醒汤(《脉因证治》卷下),葛花汤(《不知医必要》卷三)
  •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 分类:消食剂-健脾消食
  • 功用:分消湿热,温中健脾
  • 主治:酒积伤牌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舌苔腻,脉滑

歌訣

葛花解酲澤二苓,香砂青陳蔻仁並;姜曲參術健脾胃,分消溫化酒溼靈。

組成

白豆蔻仁、縮砂仁、葛花各五錢(15g),幹生薑、神曲(炒黃)、澤瀉、白朮各二錢(6g),橘皮(去白)、豬苓(去皮)、人參(去蘆)、白茯苓各一錢五分(4.5g),木香五分(1.5g),蓮花青皮(去穰)三分(1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共為極細末,和勻,每服(9g),溫開水調下。或作湯劑,水煎服。2、古代用法:上為極細末,和勻,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功用

分消溼熱,溫中健脾。

主治

酒積傷牌證,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大便洩瀉,舌苔膩,脈滑。

方義

本方證因嗜酒傷中,溼滯脾胃所致。恣飲無度,傷及脾胃,溼濁內阻,升降失常,則見眩暈嘔吐,胸痞食少等症。治療酒積,當予內外分消之法。方中君以葛花解酒醒脾,其輕清發散之性,能使酒溼從表而解。臣以神曲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陳腐之積;砂仁、蔻仁理氣開胃,芳香醒脾,以除痞悶,增食慾;二苓、澤瀉滲溼利溼,引酒溼從小便而去。飲酒過多,每傷脾胃,故以人參、白朮補中健脾,乾薑溫運化溼;木香、青皮、陳皮行氣燥溼,共為佐藥。諸藥合用,酒溼得去,諸症悉平。

配伍特點

一是發汗和利水並行,以分消酒溼;二是消食理氣和補氣健脾同用,以邪正兼顧。

運用

1、本方為治療酒積傷脾證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等為辨證要點。2、本方常用於飲酒過量致醉,或嗜酒成性者。

加減化裁

傷酒為病,隨人體之陰陽而有寒化、熱化之分。若偏寒者,加吳茱萸以溫中祛寒;若溼從熱化,溼熱內盛而見面赤煩熱、口渴飲冷等證,又當減去辛燥之品,改用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溼之藥。此外,枳椇子善利溼熱,解酒毒,酒溼熱化者亦可選用。

使用注意

本方耗氣傷陰,不宜久服。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內外傷辨惑論》卷下:“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溼,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無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雲: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溼,葛花解酲湯主之。”2、方論選錄吳昆《醫方考》卷4:“酒食內傷者,此方主之。”“葛花之寒,能解中酒之毒;茯苓、澤瀉之淡,能利中酒之溼;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陳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滯;生薑所以開胃止嘔,神曲所以消磨炙膩;而人參、白朮之甘,所以益被傷之胃爾。”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