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豆豉湯《準繩·幼科》 - 方劑

栀子豆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准绳·幼科》卷五。具有①清热除烦②清热、泻火、凉血之功效。主治①小儿痘疹,虚烦。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发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豆豉汤主之。

  • 名称:栀子豆豉汤《准绳·幼科》
  • 别名:栀子豉汤(《伤寒论》)
  • 出处:《准绳·幼科》卷五
  • 功用:①清热除烦②清热、泻火、凉血
  • 主治:①小儿痘疹,虚烦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发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豆豉汤主之

組成

山梔四個,豆豉半兩。

用法用量

上,水二盞,先煮梔子一盞,內豆豉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得快吐即止。

功用

①清熱除煩。②清熱、瀉火、涼血。

主治

①小兒痘疹,虛煩。②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發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豆豉湯主之。

方義

①梔子苦寒,清熱瀉火,通利三焦,豆豉辛甘微寒,宣鬱清熱達表,一宣一瀉,相互為伍,相互配合,可以促使鬱熱分消而症狀解除。②《傷寒來蘇集》謂:“梔子苦能瀉熱,寒能勝熱,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煩憒憒,懊惱結痛等症;豆形象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於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裡之煩熱悉除矣。”③《成方便讀》謂:“梔子色赤人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煩熱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緩;豆豉用黑豆窨而成,其氣香而化腐,其性浮而成熱,其味甘而變苦,故其治能除熱化腐,宣發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後人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則力過耳。”④《醫理真傳》謂:“梔豉湯一方,乃坎、離交濟之方,非湧吐之方也。夫梔子色赤、味苦、性寒,能瀉心中邪熱,又能導火熱之氣下交於腎,而腎臟溫。豆形象腎,製造為豉輕浮,能引水液之氣上交於心,而心臟涼。一升一降,往來不乖,則心、腎交而此症可立瘳矣。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惱者,是取其有既濟之功。前賢以此凡列於湧吐條,未免不當。獨不思仲景既列於汗、吐、下有虛煩之症,猶有復吐之理哉。”⑤《本草經疏》謂:“梔子,清少陰之熱,則五內邪氣自去,胃中熱氣亦除。面赤酒皰皺鼻者,肺熱之候也,肺主清肅,酒熱客之,即見是證,於開竅之所延及於面也,肺得苦寒之氣,則酒熱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癩瘡瘍者,即諸痛瘡瘍皆屬心火之謂。療目赤熱痛及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者,總除心、肺二經之火熱也。此藥味苦氣寒,瀉一切有餘之火,故能主如上諸證。”⑥《藥鑑》謂:“梔子,主心煩懊惱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熱甚,止胃脘之熱痛。留皮去熱於肌表,去皮劫熱於心胸。酒炒上行,鹽浸下降。”“加生薑陳皮,治嘔噦不止。加厚朴枳實,除腹滿而煩。加茵陳,治溼熱發黃。加甘草,治心氣虛滿。倘除煩躁於心內,須加香豉而建功。蓋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治肺煩,用香豉治腎躁也。若加生薑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熱善驅,五腫黃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亂轉筋。赤白癩瘡,酒皰皺鼻,五內邪氣,悉能除之,又能解熱鬱,行結氣,其性屈曲下行,驅諸火邪從小便中出,解毒湯用此,取其引諸藥從膀胱中出也,研末吸鼻,能止衄血。炒黑人藥,能止吐血。”

加減化裁

如果要兼顧氣虛的人,就要加上甘草,成為梔子甘草豆豉湯;如果要兼顧嘔吐的人,就要加上生薑,成為梔子生薑互鼓湯。

重要文獻摘要

《證治準繩(三)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證治準繩(五)科幼》:“蓋火旺則津液水虧,故心腎合而為燥,宜用梔子豆豉湯。”《簡明中醫病證辭典》:“少陽者,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國醫聖手董建華經驗良方賞析》:“太陰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黃,寸脈盛,心煩懊惱,起臥不安,欲嘔不得,無中焦證,梔子互豉湯主之。”《臨證中藥500味手冊 配彩圖》:“熱病虛煩不眠,心中懊恢;邪在上焦氣分,可配淡豆豉以透邪洩熱除煩,如梔子豆豉湯。”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