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荑 - 中藥材

芜荑,中药名。为榆科榆属植物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 Hance果实的加工品。具有杀虫消积,散寒止泻,祛风燥湿的功效。主治虫积腹痛,蛔虫、蛲虫病,疥癣恶疮,风寒湿痹,肠风痔漏等。

功效作用

功能

殺蟲消積,散寒止瀉,祛風燥溼。

主治

1、主要用於蟲積腹痛,蛔蟲、蟯蟲病,疥癬惡瘡,風寒溼痺,腸風痔漏等。

2、西醫診為腸道寄生蟲病、膽道蟲積證屬蟲積證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者慎服。不宜多服。

化學成分

含鞣酸、糖分、揮發油等成分。

藥理作用

1、對寄生蟲的影響:蕪黃的醇浸提取物在體外對豬蛔蟲、蚯蚓、螞蟥皆有顯著殺滅作用。

2、對多種真菌的影響:蕪黃浸液(1:2)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等12種面板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毒理作用

乙醚提取的揮發油,給兔口服1g/kg未見毒性。

相關論述

《海藥本草》:治冷痢心氣,殺蟲止痛,又治婦人子宮風虛,孩子疳瀉。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蟲積腹痛,蟲得辛則伏,得苦則下,可與檳榔、木香研末,石榴根煎湯送服,如蕪荑散(《仁齋直指方》)。

2、治小兒疳積,可與使君子、蘆薈、夜明砂、白朮、人參、茯苓、甘草同用,治療小兒疳積腹痛有蟲、消瘦洩瀉者,如布袋丸(《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鑑別用藥

1、蕪荑與蕪荑醬:蕪荑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能殺蟲消積,用於各種蟲積腹痛及小兒疳積等。蕪荑醬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實與面曲等加工製成的醬,味辛、性溫。

有殺蟲,除瘡癬之功。《唐本草》雲“殺三蟲”。《本草拾遺》曰“主五雞病,除瘡癬。

2、芫荑與蕪青:蕪荑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能殺蟲消積,散寒止瀉,祛風燥溼。主要用治蟲積腹痛,蛔蟲、蟯蟲病,疥癬惡瘡,風寒溼痺,腸風痔漏等。蕪青為十字花科植物蕪菁的塊根及葉。其味苦辛甘,性平,功能開胃下氣,利溼解毒。《醫林纂要》“利水解熱,下氣寬中,功用略同蘿蔔”。用治食積不化,黃疸消渴,熱毒風腫,疔瘡,乳癰等。

3、蕪荑與雷丸:二藥皆能殺蟲,然蕪荑殺蟈蟲為主,雷丸則偏殺絛蟲。

相關藥品

驅蟲片、化蟲丸。

相關方劑

蕪荑散(《醫燈續焰》)、直指蕪荑散(《景嶽全書》)、疳積散(《證治準繩》)、四味肥兒丸(《證治準繩》)、狼牙散(《聖惠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5-6月當果實成熟時採下,曬乾,搓去膜翅,取出種子。將種子55kg浸入水中,待發酵後,加入家榆樹皮面5kg,紅土15kg,菊花末2.5kg,加適量溫開水混全均勻,如糊狀,放板上攤平約1.3cm厚,節成徑約6.7cm的方塊,曬乾,即為成品。亦可在5-6月採實取仁,用種子60%,異葉敗醬20%,家榆樹皮10%,混合製成扁平方形,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雜質。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加工品呈扁平方塊狀,表面黃褐色,有多數小孔和空隙,雜有纖維和種子。體質鬆脆而粗糙,斷面黃黑色,易成鱗片狀剝離。氣特異,味微酸澀。

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性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榆科榆屬植物大果榆。

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15-30m。枝常具木栓質翅,當年生枝綠褐色或褐色,有粗毛;老枝褐色無毛。葉互生;葉柄長2-6mm,有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5-10cm,寬3-7cm,中上部最寬,先端突尖,基部狹或淺心形,兩邊不對稱,兩面粗糙,有粗毛,邊緣具鈍單鋸齒或重鋸齒。花先葉開放,數朵簇生於去年枝的葉腋或散生於當年枝的基部;花大,長達15mm,兩性;花被4-5裂,綠色;雄蕊與花被片同數,花葯大,帶黃玫瑰色;雌蕊1,子房1室,綠色,柱頭2裂。翅果特大,長2.5-3.5cm,寬2.2-2.5cm,被毛,花被宿存,種子位於翅果的中部。花期4-5月,果熟期5-6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北、東北及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1300m的向陽山坡、丘陵及固定沙丘上,在林區多生於林緣及河岸。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