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府穴 - 本穴、鬼穴 - 針灸穴位

风府,经穴名。出自《素问·气府论》。别名本穴、鬼穴。属督脉。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3颈神经和枕大神经分支。主治中风、癫狂痫、癔症、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名詞釋義

穴在顳顴後髮際陷者中,穴處凹陷似池,為治風只要穴,故名風府。

功能作用

疏散風邪,醒神清腦,息風開竅。

定位

位於頸後區,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

解剖

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3頸神經和枕大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1、中風、癲狂癇、癔症等內風為患的神志病證。2、頭痛、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失音、目痛、鼻衄等頭頸、五官病症。

詳細操作

正坐位,頭微前傾,項部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人枕骨大孔,傷及延髓。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失眠、無脈症、電光性眼炎、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鼻炎、耳聾、耳鳴、甲狀腺腫大、落枕、肩周炎、癲擱、腦卒中、半身不遂、吞嚥困難。

2、現代研究風池、上天柱天柱穴上五分為主穴行導氣法足三里、三陰交均行補法對治療內分泌性突眼症有一定療效。並對突眼症的瘀血狀態、徽迴圈、血液流變學、血流動力學的檢查針後都有明顯改善。有報道針刺風池對胃液有調整作用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髙

配伍

1、配聽會穴、復溜穴治寒熱癲僕。2、配大杼穴、曲池穴等治流行性腮腺炎。3、配腦戶穴、玉枕穴等治目痛不能視。4、配大椎穴、大杼穴、天突穴等治甲狀腺腫大。5、配太陽穴、百會穴、上星穴等治美尼爾氏病。6、配風門穴、風池穴、列缺穴等治感冒風寒。7、配百會穴、百勞穴、上星穴等治鼻塞。8、配天突穴、璇璣穴、照海穴治咽喉腫痛。9、配太沖穴、百會穴等治癲癇。10、配上星穴、二間穴、合谷穴等治鼻衄。

相關論述

1、《針灸大成》:“項後入發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2、《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強,刺風府,風府在上椎。”3、《針灸資生經》:“然則風府者,因傷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子少怯弱,春冬須數次感風,自用物護,後無此患矣。凡怯弱者,須護項後可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