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 - 方劑

泻心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具有泻火燥湿之功效。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

  • 名称:泻心汤
  • 别名: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 出处:《金匮要略》卷中
  • 功用:泻火燥湿
  •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

歌訣

三黃並用為瀉心,大黃黃連合黃芩;火熱熾盛見吐衄,澄本清源出血停。

組成

大黃二兩(6g),黃連、黃芩各一兩(3g)。

用法用量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功用

瀉火燥溼。

主治

邪火內熾,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溼熱內蘊而成黃疸,胸痞煩熱;或積熱上衝而致目赤腫痛,口舌生瘡;或外科瘡瘍,見有心胸煩熱,大便乾結者。

方義

以黃連、黃芩苦寒瀉心火,清邪熱,除邪以安正;尤妙在大黃之苦寒通降以止其血,使血止而不留瘀。唐容川:“方名瀉心,實則瀉胃,胃氣下洩,則心火有所消導,而胃中之熱氣,亦不上壅,斯氣順而血不逆矣”。故為火熱旺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之良方。

運用

主要用於肺炎,細菌性痢疾,瘡癰腫毒,肺結核及支氣管擴張咯血,胃腸道出血,口腔潰瘍等。

加減化裁

吐血酌加柏葉、生地、丹皮;便血酌加地榆、赤芍,或合赤小豆當歸散;尿血可白茅根、小薊;溼熱黃疸,加梔子、茵陳;目赤加梔子、菊花、龍膽草;口舌生瘡加生地、川木通、甘草、竹葉;瘡瘍酌加銀花、地丁、公英、連翹、甘草等。

使用注意

凡陽虛失血、脾不統血,忌用本方。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瀉心湯與黃連解毒湯均用黃連、黃芩,為苦寒直折、瀉火解毒之劑。瀉心湯伍大黃瀉火消痞,導熱下行,使熱從大而去,體現“以瀉代清”之法,主治熱壅心下之痞證,以及火熱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黃連解毒湯配黃柏、梔子清熱瀉火,導熱下行,使熱從小便而出,體現“苦寒直折”之法,主治火毒充斥三焦之證。

重要文獻摘要

1、《金鑑》:心氣“不足”二字,當是“有餘”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傳寫之訛。心氣有餘,熱盛也,熱盛而傷陽絡,迫血妄行,為吐、為衄。故以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直瀉三焦之熱,熱去而吐衄自止矣。2、《金匱要略淺注》:此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連之苦寒洩心之邪熱,即所以補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黃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餘瘀,致血瘀後釀成咳嗽虛勞之根。3、《金匱要略今釋》:黃連、黃芩治心氣不安,即抑制心臟之過度張縮,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黃亢進腸蠕動,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誘導方法,協芩、連平上部充血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