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膈散 - 方劑

凉膈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清热剂。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效。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症见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临床上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 名称:凉膈散
  •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分类:清热剂-清热解毒
  •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歌訣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熱,中焦燥實服之消。

組成

川大黃、朴硝、甘草(炙),各二十兩(各600g),山梔子仁、薄荷(去梗)、黃芩各十兩(各300g),連翹二斤半(1250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上藥共為粗末,每服6-12g,加竹葉3g,蜜少許,水煎服。亦可作湯劑煎服。2、古代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服6g,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年齡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功用

瀉火通便,清上洩下。

主治

上中焦邪鬱生熱證。面赤唇焦,胸膈煩躁,口舌生瘡,譫語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義

本證多由熱毒火邪鬱結於胸膈所致,治療以瀉火解毒,清上洩下為主。熱邪灼傷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故見唇焦,口舌生瘡;火性炎上,故見面赤;熱邪灼傷津液,無力行舟,故見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均為熱毒火邪互結之症。方中連翹輕清透散,長於清熱解毒,清透上焦之熱,故為君藥。黃芩清透上焦之熱,清透胸膈之熱;梔子清利三焦之熱,通利小便,引火下行;大黃、梔子瀉下通便;故為臣藥。薄荷清利頭目、利咽;竹葉清上焦之熱;故為佐藥。

配伍特點

清上與瀉下並行,瀉下是為清解胸膈鬱熱而設。“以瀉代清”。

運用

1、本方用於上中焦邪鬱生熱證,臨床應用以面赤唇黑,胸膈煩燥,口舌生瘡,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辨證要點。2、本方常用於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體炎、膽道感染、急性黃疸型肝炎等屬上、中二焦火熱者。

加減化裁

若熱結壅阻上焦,大便不燥者,去朴硝,加桔梗、石膏以清熱涼膈。

使用注意

體虛患者及孕婦,忌用或慎用本方。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6: “治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並宜服之。”2、方論選錄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若火之散漫者,或在裡,或在表,皆可清之散之而愈。如夾有形之物,結而不散者,非去其結,則病終不痊。故以大黃、芒硝之盪滌下行者,去其結而逐其熱。然恐結邪雖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黃芩、薄荷、竹葉清徹上、中之火;連翹解散經絡中之餘火;梔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則有形無形上下表裡諸邪,悉從解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緩之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