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寄生 - 中藥材

槲寄生,中药名。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coloratum(Kom.)Nakai带叶的茎枝。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风湿痹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功效作用

功能

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溼,安胎。

主治

腰膝痠痛,風溼痺痛,胎動不安,胎漏下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浸酒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化學成分

主含黃酮類化合物:3′-甲基鼠李素,3′-甲基鼠李素-3-葡萄糖甙,異鼠李素-3-葡萄糖甙,異鼠李素-7-葡萄糖甙,3′-甲基聖草素,3′-甲基聖草素-7-葡萄糖甙又稱槲寄甙甲,槲寄生新甙Ⅰ、Ⅱ、Ⅲ、Ⅳ、Ⅴ、Ⅵ、Ⅶ。還含三萜類化合物:β-香樹脂醇,β-乙醯基香樹脂醇,β-香樹脂二醇,羽扇豆醇,齊墩果酸,白樺脂酸,棕櫚酸-β-香樹脂醇酯,乙酸-β-香樹脂醇酯,β-谷甾醇,胡蘿蔔甙。還含其他甙類:丁香甙,丁香甙元-O-β-D-呋喃芹菜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鵝掌楸甙,2,3-丁二醇-3-O-單葡萄糖甙。又含內消旋肌醇,棕櫚酸,琥珀酸,阿魏酸,咖啡酸,原兒茶酸等有機酸。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的作用:降壓作用、對心臟的作用、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改善微迴圈。

2、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靜脈注射槲寄生總甙注射液2.5mg/kg和5mg/kg,對ADP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呈明顯的抑制作用,並呈劑量依賴性,維持時間約1h。體外給予總甙1.6mg/ml,3.2mg/ml和6.4mg/ml,對ADP、凝血酶、膠原和花生四烯酸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均呈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作用與8mg/ml乙醯水楊酸作用相仿。大鼠動靜脈旁路血栓形成實驗表明,靜脈注射總甙10mg/kg,能顯著抑制動脈內血栓形成。給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肌內注射總甙注射液40mg,每日1次,連續14d,叮顯著抑制由ADP和腎上腺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體外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小板環核苷酸實驗表明,10mg/ml總甙能顯著升高血小板內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使cAMP/cGMP比值明顯提高;並抑制血小板TXA2樣物質的生物合成。體內靜脈注射總甙4mg/kg。顯著減少兔血小板內MDA含量,提示槲寄生具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3、抗腫瘤作用:給體內移植性腫瘤小鼠分別腹腔注射槲寄生總生物鹼50mg/kg和75mg/kg,連用7-10d。結果表明,槲寄生總鹼對Lewis肺癌,S37實體型腫瘤,EAC,S180,ARS及L1210白血病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具有較明顯地抑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肺轉移的作用。

4、其他作用:在槲寄生濃度為200μg/6×104細胞以及100μg/6×104細胞時,不同程度地損傷體外原代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形態,抑制內皮細胞合成釋放PGl2,但經凝血酶激發後的內皮細胞合成釋放前列環素I2(PGl2)功能未受影響。此外,200μg/6×104細胞濃度的槲寄生還抑制凝血酶激發前後內皮細胞合成釋放VonWillibrand因子(vWF)。

毒理作用

給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槲寄生溶液3g,72h內無1只死亡,一次耐受量均為150g/kg以上。大鼠長期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分別灌胃給予槲寄生沖劑30g/kg和75g/kg,每日2次,連續30d,對大鼠生長髮育、血液學、肝功能及病理組織檢查均無明顯的毒性。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一般在冬季採收(河南、湖南則在3-8月採),用刀割下,除去粗枝,紮成小把,或用沸水撈過(使不變色),陰乾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灰屑。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外被黃綠色角質層,厚19-80μm。皮層較寬廣,纖維數十個成束,微木化;老莖石細胞甚多,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韌皮部較窄,老莖散有石細胞。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散有纖維束;導管周圍纖維甚多,並有少數異形細胞。髓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和少數方晶。

本品莖粉末淡黃色。表皮碎片黃綠色,細胞類長方形,可見氣孔。纖維成束,直徑10-34μm,壁較厚,略成波狀,微木化。異形細胞形狀不規則,壁較厚,微木化,胞腔大。草酸鈣簇晶直徑17-45μm;方晶較少,直徑8-30μm。石細胞類方形、類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直徑42-102μm。

2、取本品粉末1.5g,加乙醇30ml,加熱迴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槲寄生對照藥材1.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材溶液各4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8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再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

莖枝圓柱形,枝梢帶葉或脫落無葉,長約30cm,粗枝直徑約1cm,細枝直徑2-6mm,節部膨大,節上有2-3叉狀分枝或枝痕,莖枝易由節處折斷脫落,節間長2-9cm。表面金黃色、黃綠色或黃棕色,光滑無毛,有明顯的不規則縱皺紋。體輕、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黃色;木部色較淺,有放射狀紋理;髓小,常偏向一側。葉對生於枝梢,易脫落,無柄;葉片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7cm,寬0.5-1.5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呈短柄狀,基出脈5條,中間3條較明顯,金黃色至黃綠色,有皺紋。革質而厚,略柔韌。偶有未脫落的花果;花小形,單生,或數朵簇生於枝梢兩葉間;果橢圓形,直徑約5mm,黃棕色或暗紅色,皺縮。氣微弱,味微苦,嚼之粘滑。

以枝嫩、色黃綠、葉多者為住。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桑寄生科槲寄生屬槲寄生。

形態特徵

灌木,高30-80cm。莖、枝均圓柱狀,二歧或三歧,稀多歧分枝,節稍膨大,小枝的節間長5-10cm,幹後具不規則皺紋。葉對生,稀3枚輪生;葉柄短;葉片厚革質或革質,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0.7-2cm,先端圓形或圓鈍,基部漸狹;基出脈3-5條。雌雄異株;花序頂生或腋生於莖叉狀分枝處;雄花序聚傘狀,總苞舟形,通常具花3朵,中央的花具2枚苞片或無;雄花萼片4;花葯橢圓形;雌花序聚傘式穗狀,具花3-5朵,頂生的花具2苞片或無,交叉對生的花各具1枚苞片;雌花花蕾時長卵球形,花托卵球形,萼片4;柱頭乳頭狀。漿果球形或橢圓形,具宿存花柱,成熟時淡黃色或橙紅色,果皮平滑。花期4-5月,果期9-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臺灣、廣西。

道地產區

主產於河北、遼寧、吉林、內蒙古、安徽、湖南、浙江、河南等地,產量大,銷全國各地。此外,黑龍江、山西、江西、陝西、福建、湖北、江蘇、青海等地亦產,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000m的闊葉林中,寄生於榆樹、柳樹、楊樹、櫟樹、梨樹、李樹、蘋果、楓楊、赤楊、椴樹等植物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