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罐子根 - 中藥材

倒罐子根,中药名。为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OsbeckiaopiparaC.Y.WuetC.Chen的根。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台湾、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止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咯血,痢疾,咽喉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止血,解毒。

主治

用於咯血,痢疾,咽喉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泡酒。

藥理作用

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收斂作用。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咯血:倒罐子根15g,仙鶴草、矮地茶各10g,水煎服。

2、治痢疾:倒罐子根、地榆各10g,水煎服。

3、治咽喉痛:倒罐子根15g,板藍根10g,水煎服。(1-3方出自《中國中藥資源志要》)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後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頭部膨大呈團塊狀,頂端有莖痕及殘存莖基。根數條,狹圓錐形或近圓柱形,常略彎曲,長10-20釐米,直徑1-3釐米,表面淡棕黃色至棕黃色,有皺縮及細裂紋,粗皮易脫落。質硬,不易折斷,切開面淺灰白色,可見環紋。氣微,味酸、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

形態特徵

灌木,高0.3-1.2m。莖四稜形或稀六稜形,被平貼的糙伏毛或上升的糙伏毛,葉對生或有時3枚輪生;葉柄長0.5-1cm,密被平貼糙伏毛;葉片堅紙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5-11.5cm,寬2.3-3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圓形,全緣,具緣毛,兩面被糙伏毛、微柔毛及透明腺點;基出脈5。稀疏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頂生;花萼長約2.3cm,長壇形,外面被刺手狀有柄星狀毛及微柔毛,裂片4,長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約1.1cm;花瓣4,深紅色至紫色,卵形,長約2cm;雄蕊8,花葯具長喙,藥隔基部微膨大,末端具刺毛2;子房半下位,4室,先端具一圈短剛毛,上半部被疏微柔毛。蒴果長卵形,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長壇狀,中部略上縊縮,長1.4-2cm,被刺毛狀有柄星狀毛。花果期7-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及臺灣、廣西、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800m的山坡、山谷、水邊、路旁、疏林中或灌木叢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