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子 - 中藥材

蓖麻子,中药名。为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种子。具有拔毒,导滞,通络利窍的功效。主治痈疽肿毒,瘰疬,乳痈,喉痹,疥癞癣疮,烫伤,水肿胀满,大便燥结,口眼歪斜,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拔毒,導滯,通絡利竅。

主治

癰疽腫毒,瘰癧,乳癰,喉痺,疥癩癬瘡,燙傷,水腫脹滿,大便燥結,口眼歪斜,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劑,1-5g;生研或炒食。外用:搗敷或調敷。

禁忌

孕婦及便滑者禁服。本品內服外用均可能引起中毒重者可危及生命。有報道外用蓖麻子還可致過敏性休克。

注意事項

孕婦及便滑者忌服。《本草經疏》:脾胃薄弱、大腸不固之人,慎勿輕用。

化學成分

種子含脂肪油40-50%,油餅含蓖麻鹼、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種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種,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鹼性蓖麻毒蛋白。

藥理作用

1、瀉下作用:蓖麻種子中的油本身並無致瀉作用,在十二指腸內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鈉與甘油,蓖麻油酸鈉對小腸有刺激性,引起腸蠕動增強,小腸內容物急速向結腸推進,在服藥後2~6小時,排出半流質糞便,排便後可有暫時的便秘;加大劑量不能增強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洩到大腸,蓖麻油酸吸收後,與其他脂肪酸一樣在體內代謝分解,因此,蓖麻油作為瀉劑是比較安全的;由於味道不好,可以製成乳劑內服。蓖麻油能阻礙山道年的吸收,並非由於腹瀉引起。

2、其他作用: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為面板滑潤劑用於皮炎及其他面板病,作成油膏劑用於燙傷及潰瘍,種子的糊劑用於面板黑熱病的潰瘍,此外可用於眼瞼炎;作為溶劑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區域性應用於陰道及子宮頸疾患。

毒理作用

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鹼,特別是前者,可引起中毒。4-7歲小兒服蓖麻子2-7粒可引起中毒、致死。成人20粒可致死。非洲產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小兒僅需一粒,但也有報告服24粒後仍能恢復者。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種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蓖麻子中毒後之症狀有:頭痛、胃腸炎、體溫上升、白細胞增多、血象左移、無尿、黃疸、冷汗、頻發痙攣、心血管虛脫:中毒症狀之發生常有一較長的潛伏期。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產生肝及腎的傷害,碳水化物代謝紊亂,蓖麻中的凝集素可與血球起凝集作用。湖州農村將蓖麻子炒熱吃未見中毒,可能由於加熱使蓖麻毒蛋白破壞。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主水癥。”

2、《日華子》:“治水脹腹滿,細研水服;催生,敷產人手足心;瘡痍疥癩,亦可研敷。”

3、《本草衍義補遺》:“能出有形質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

4、《本草蒙筌》:“其性善收,塗巔頂,收生腸脫肛甚捷;塗口眼喝僻即牽正復元。驅卒僕風癇,消中滿水脹,兼逐屍疰惡氣,又主寒熱風虛。”

5、《綱目》:“主偏風不遂,失音口噤,頭風耳聾,舌脹,喉痺,齁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

6、《本草匯言》:“逐頑痰。”

7、《江西中藥》:“通竅瀉滯,用於便秘及外科。”

8、《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乳腺炎。”

9、《陝甘寧青中草藥選》:“內服通便逐水,外用活血通絡,去腐。”

10、《福建藥物志》:“治扭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癰疽、發背、附骨癰等瘡:用蓖麻子去皮研為泥,旋攤膏藥貼之消腫散毒。(《普濟方》白膏藥)

2、治喉痺:萆麻子,取肉捶碎,紙卷作筒,燒煙吸之。(《醫學正傳》聖煙筒)

3、治咽中瘡腫: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錢,同研。新汲水作一服,連進二三服效。(《醫準》)

4、治瘰癧:蓖麻子炒熟,去皮,爛嚼,臨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枚。(《本草衍義》)

5、治癘風,手指攣曲,節間痛不可忍,漸至斷落:蓖麻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銼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藥水。平旦時一服漸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動風食。(《醫準》)

6、治諸骨哽: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細,入寒水石末,纏令乾溼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錢入喉中,少頃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

7、治湯火傷:萆麻子、蛤粉等分。末,研膏。湯損用油調塗,火瘡用水調塗。(《養生必用方》)

8,治面上雀子斑:蓖麻子、密陀僧、硫黃各二錢。上用羊髓和勻,臨睡敷上,次早洗去。(《體仁彙編》)

9、治諸般針刺人肉不出:用蓖麻子去殼爛研,先以帛襯傷處,敷上,頻看,若見刺出即拔出。恐藥緊弩出好肉,或加白梅肉同研敷尤好。(《衛生易簡方》)

10、治犬咬傷:蓖麻子五十粒。去殼,以井水研膏,先以鹽水洗咬處,次以蓖麻膏貼。(《袖珍方》)

11、治十種水氣,五蠱瘴氣:蓖麻子去殼,用麻布包壓去油,薄攤在木杓內,仰放在鍋中,水面上以鍋排蓋住煮二十餘沸,以藥無白色為度,取出。每服六錢,滾水化開,空心溫服,不過二三劑,以小便大利為效。(《古今醫鑑》法蒸蓖麻膏)

12、治小兒癩疝:蓖麻仁三枚,棘剛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燒)一枚,滑石(末)二錢,麝香(研)半錢匕。上五味搗研勻,稀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燈心湯下。(《聖濟總錄》蓖麻丸)

13、治風氣頭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隨左右貼太陽穴。(《綱目》)

14、治耳聾:萆麻一百顆(去皮),大棗五枚(去皮、核)。上二味熟搗,膏如杏人,納耳中。(《千金方》

15、治口眼喝斜: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餅,右喉安在左手心,左喝安在右手心,卻以銅盂盛熱水,坐藥上,冷卻換,五六次即正。(《婦人良方》)

16、治子宮脫下:蓖麻仁、枯礬等分。為末,安紙上託人,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塗頂心。(《摘元方》)

17、治難產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去殼研膏,塗腳心,若胎及衣下,便速洗去,不爾子腸出;即以此膏塗頂,腸當自入。(《海上集驗方》)

18、治暴患脫肛:蓖麻子一兩。爛杵為膏,捻作餅子,兩指寬大,貼囟上;如陰證脫肛,生附子末蔥、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貼之。(《活幼心書》蓖麻膏)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8-11月蒴果呈棕色、未開裂時,選晴天,分批剪下果序,攤曬,脫粒,揚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乾燥種子略呈扁的廣卵形,長8-18mm,直徑6-9mm。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較小的一端,有似海綿狀突出的種阜,並有臍點,另一端有合點,種臍與合點間的種脊明顯。外種皮平滑,有光澤,顯淡紅棕色相間的斑紋,質堅硬而脆。內種皮白色薄膜狀,包裹白色油質的內胚乳;子葉2枚菲薄,位於種子中央。氣微弱,味油膩性。似粒大、飽滿、赤褐色、有光澤的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為大戟科蓖麻屬植物蓖麻。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在熱帶變成多年生灌木,高2-3m,莖直立,無毛,綠色或稍紫色。具白粉。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盾狀圓形。直徑20-40cm,掌狀分裂至葉片的一半以下,7-9裂。邊緣有不規則鋸齒,主脈掌狀。花單性,總狀或圓錐花序,頂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苞及小苞卵形或三角形;雄花花被3-5,裂片卵狀三角形,無花盤,雄蕊多而密,合生成束;雌花的苞與雄花的相同,花被同雄花而稍狹,無花盤及遺形雄蕊,雌蕊卵形,子房3室,花柱3,紅色,頂端2叉。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時開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分佈區域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生長環境

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為宜。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氣候,生長適宜溫度為20-28℃出苗至成熟積溫2000-3500℃,種子發芽溫度不低於10℃,生長溫度超過35℃則生長受阻,幼苗遇春寒-8-1℃時或遇秋寒-2--3℃受凍害。苗期土壤含水量12%-14%,花果期土壤含水量15%-20%。出苗至果實成熟需85-115天。耐乾旱,耐鹽鹼及弱酸土壤。

繁殖方式

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選粒大、飽滿、充分成熟的種子,用45-50℃溫水浸種24h左右撈出,攤置於20℃的室內催芽,待種子露白後,北方4月中旬,南方2-3月播種,穴六播,按行株距各65-100cm開穴,每穴播4-5粒,覆土,稍加鎮壓,澆水。

病蟲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為害植株根部使之發黑呈水漬狀腐爛,植株枯萎,可噴撒石灰,並及時開溝排除積水。蟲害有紅蜘蛛,為害嫩梢;另有葉蟬、地老虎、棉鈴蟲、刺蛾、蓖麻夜蛾為害。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