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 - 中藥

薏苡仁,中药饮片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之功效。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成分

本品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仁內酯,薏苡多糖A、B、C和氨基酸、維生素B1等。含甘油三油酸酯不得少於0.40%。

性狀

本品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

主要功效

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

適應病症

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洩瀉,溼痺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藥性分析/方解

性涼,味甘、淡。歸脾、胃、肺經。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其藥性緩和,故為清補淡滲之品。臨證除用於治療腳氣水腫,溼熱痺症,肺癰,腸癰,脾虛洩瀉,溼盛白帶諸證外,亦可用於治療虛勞咳嗽,小便不利等。本品雖稱為補脾之品,實則乃滲溼利水之功。前人認為“薏苡仁上清肺熱,下理脾溼”確為經驗之談。因其藥力和緩,常與他藥同用。《本草選旨》日:“同天麻以治肺,同苓術以治脾,同蒼樸以治胃,同牛膝以治腎,同木瓜以治足,同人參以治心,同二陳以治痰,同平胃以治溼,同蒼柏以治痿,同歸芍以治隱腫,同檳榔以治腳氣,同五苓以治水溼蘊蓄之不利。”可資臨證應用時參考。此外,本品可作粥羹食用,為中醫食療之佳品。

用法用量

煎服,9-30g。清利溼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禁忌

1、薏苡仁性擅走下,有滲溼利水止瀉之功,故陰虛、血虛、津液不足者,皆當忌用。如產後血虧,或老人虛弱者,腸燥便結如羊屎,或腹瀉脫水之後的津傷便秘等症者,皆應忌用,以免更傷陰液。2、薏苡仁性寒涼,考其健脾之功是透過滲溼來實現的,故脾虛無溼者不適宜使用。如中氣不足,脾虛不運,腸道動力不足,臨床表現為氣短乏力,大便欲解不盡,或大便本不幹燥而仍無便意者,不可單用本品。3、薏苡仁利尿趨下,歷代本草均有孕婦禁用的記述,其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臨床仍當遵從傳統,以防發生意外。4、滑精及小便多者,大便乾結者不宜使用。5、過敏體質者慎用。

注意事項

1、薏苡仁長期服用有傷津耗液,耗損人體正氣之弊。故陰液不足,津枯便秘者,禁大量內服或單味藥久服;身乏,食少非溼熱者,忌大量內服;因寒轉筋,脾虛無溼者忌用。2、薏苡仁能降低血糖,故低血糖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3、薏苡仁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故低血壓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最用。4、薏苡仁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故嬰幼兒及老年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5、薏苡仁能興奮子宮,大量久服易損胎氣,故孕婦,先兆流產者忌大量或單味藥久服。6、薏苡仁加鹼同煮,易破壞其所含維生素,應忌之。7、健脾止瀉宜炒用,清利溼熱宜生用。本品力緩,用量宜大。8、薏苡仁既是藥物,同時也作為食物使用,因此從臨床使用情況來看,一般需大劑量才能達到療效。

藥理作用

薏苡仁煎劑、醇及丙酮提取物對癌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薏苡仁內酯對小腸有抑制作用。其脂肪油能使血清鈣、血糖量下降,並有解熱、鎮靜、鎮痛作用。

貯藏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附註

薏苡仁與茯苓:功能相近,均利水消腫,滲溼,健脾。然薏苡仁性涼而清熱,排膿消癰,又擅除痺。而茯苓性平,且補益心脾,寧心安神。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