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 - 中藥材

苦菜,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肠炎,痢疾,黄疸,淋证,咽喉肿痛,痈疮肿毒,乳腺炎,痔瘘,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

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瘻,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燻洗;或取汁塗搽。

注意事項

1、《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

2、《隨息居飲食譜》:“不可共蜜食。”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

相關論述

1、《蜀本草》:“《圖經》雲:春花夏實,至秋復生,花而不實,經冬不凋。”

2、《滇南本草》:“苦馬菜,一名羊奶菜。純陰之物,得向陰之處則生。”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暴熱身黃,大便閉塞:苦菜煮汁服之。(《普濟方》)

2、治黃疸:苦苣菜花子(研細)10g。水煎服。(《東北藥用植物志》)

3、治對口惡瘡:野苦蕒擂汁一鍾,入薑汁一匙。和酒服,以渣敷。(《綱目》引《唐瑤經驗方》)

4、治蟲蛇咬:用苦蕒搗後敷之。(《衛生易簡方》)

附註

長白山區同屬植物尚有1種:續斷菊S.asper(L.)Hill.葉基部擴大呈圓耳狀抱莖;瘦果邊緣無微齒,縱肋間具橫皺紋。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冬、春、夏三季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呈紡錘形,灰褐色,有多數鬚根。莖呈圓柱形,上部呈壓扁狀,長45-95cm,直徑4-8mm,表面黃綠色,莖基部略帶淡紫色,具縱稜,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橢圓狀廣披針形,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有的在莖頂可見頭狀花序,舌狀花淡黃色,或有的已結果。氣微,味微鹹。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植物苦苣菜。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圓錐狀,垂直直伸,有多數纖維狀的鬚根。莖直立,單生,高40-150釐米,有縱條稜或條紋,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傘房花序狀或總狀花序式分枝,全部莖枝光滑無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頭狀具柄的腺毛。基生葉羽狀深裂,全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或大頭羽狀深裂,全形倒披針形,或基生葉不裂,橢圓形、橢圓狀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狀戟形或圓形,全部基生葉基部漸狹成長或短翼柄;中下部莖葉羽狀深裂或大頭狀羽狀深裂,全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3-12釐米,寬2-7釐米,基部急狹成翼柄,翼狹窄或寬大,向柄基且逐漸加寬,柄基圓耳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片等大或較大或大,寬三角形、戟狀寬三角形、卵狀心形,側生裂片1-5對,橢圓形,常下彎,全部裂片頂端急尖或漸尖,下部莖葉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葉與中下部莖葉同型並等樣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且頂端長漸尖,下部寬大,基部半抱莖;全部葉或裂片邊緣及抱莖小耳邊緣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鋸齒或大鋸齒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處的葉,邊緣大部全緣或上半部邊緣全緣,頂端急尖或漸尖,兩面光滑毛,質地薄。頭狀花序少數在莖枝頂端排緊密的傘房花序或總狀花序或單生莖枝頂端。總苞寬鍾狀,長1.5釐米,寬1釐米;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長披針形或長三角形,長3-7毫米,寬1-3毫米,中內層長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11毫米,寬1-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急尖,外面無毛或外層或中內層上部沿中脈有少數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瘦果褐色,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3毫米,寬不足1毫米,壓扁,每面各有3條細脈,肋間有橫皺紋,頂端狹,無喙,冠毛白色,長7毫米,單毛狀,彼此糾纏。花果期5-12月。

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山野、路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