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肉 - 中藥材

鹬肉,中药名。为鹬科动物红脚鹬Tringa totanus(Linnaeus)或鹬属其他种动物的肉。具有补虚益精,健脾和胃的功效。主治久病虚损,虚寒泄泻,肝肾不足,视物不清。

功效作用

功能

補虛益精,健脾和胃。主治

主治

久病虛損,虛寒洩瀉,肝腎不足,視物不清。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20-50g;或研末。

化學成分

肉含蛋白質,肽類,氨基酸,脂類,甾類,糖類,維生素類。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補虛,甚暖人。”

2、《隨息居飲食譜》:“暖胃,補虛。”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四季均可捕捉,除去羽毛及內臟,取肉鮮用。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棲息於海岸、沼澤、池塘、河口三角洲等地。大多單個活動,有時亦成對。食物為昆蟲、軟體動物中的瓣鰓類以及甲殼動物、環節動物的毛足類等。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鷸科動物紅腳鷸或鷸屬其他種動物。

形態特徵

體長約27cm。嘴長,端部黑色,上嘴基部褐色,下嘴基部角黃色。虹膜黑褐色。頭頂部淺紅褐色;從嘴基到眼上白,中有褐斑;頭側和頸側白,中有暗褐條紋;眼先暗褐,略有白斑。上體灰褐,上背及翅上的大、中覆羽和三級飛羽均淺紅褐色,各羽中央有寬窄不等的黑褐色縱紋和橫斑;下背和腰純白;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內邊緣有白色闊斑,端部白色而雜以黑褐斑;小覆羽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白色,而有黑褐色橫斑。下體白,雜有許多暗褐色縱紋,下腹和肛周幾無,在脅處則縱紋轉為橫斑;尾下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幹紋和少許橫斑。腳橙紅色,爪黑色。

分佈區域

繁殖於新疆西部、甘肅、西藏南部、青海;見於東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島,以及四川、雲南等地為旅鳥;並在廣東及臺灣等處越冬。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