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叉疔藥 - 中藥材

对叉疔药,中药名。为西番莲科植物杯叶西番莲PassifloracupiformisPassif的根、茎叶。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风湿性心脏病,血尿,白浊,半身不遂,疔疮,外伤出血,痧气腹胀疼痛。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溼,活血止痛,養心安神。

主治

風溼性心臟病,血尿,白濁,半身不遂,疔瘡,外傷出血,痧氣腹脹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貴州民間藥物》:“忌酒、豆腐及生冷食物。”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治痧氣,止血,驅風除溼。”

2、《貴州草藥》:“解毒,止血,熄風,鎮痛。”

3、《雲南中草藥》:“養心安神,除溼活絡。主治風溼性心臟病。”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溼性心臟病:杯葉西番蓮根研末。每次9g,每日服3次,糖水送服。(《雲南中草藥》)

2、治半身不遂:對叉疔藥根120g,泡酒服,或外搽。(《貴州民間藥物》)

現代研究

臨床用於治療風溼性心臟病,血尿,白濁,疔瘡,半身不遂,外傷出血和腹脹疼痛等。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挖取全株,洗去泥土,鮮用或切碎,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西番蓮科植物杯葉西番蓮。

形態特徵

藤本,長達6米;莖漸變無毛。葉堅紙質,長6-12(-15)釐米,寬約4-10(-11)釐米,先端截形至2裂,基部圓形至心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稀疏粗伏毛並具有6-25枚腺體,裂片長達3-8釐米,先端圓形或近鈍尖;葉柄長3-7釐米,被疏毛,從基部往上1/4至1/8處具2個盤狀腺體。花序近無梗,有5至多朵花,被棕色毛;花梗長2-3釐米;花白色,直徑1.5-2釐米;萼片5枚,長8-10毫米,外面頂端通常具1枚腺體(有時缺)或長達1毫米的角狀附屬器,被毛;花瓣長7-8.5毫米;外副花冠裂片2輪,絲狀,外輪長8-9毫米,內輪長2-3毫米;內副花冠褶狀,高約1.5毫米;具花盤,高約1/4毫米;雌雄蕊柄長3-5毫米;雄蕊5枚,花絲分離,長4.5-6毫米,花葯長圓形,長2.5毫米;子房近卵球形,無柄,長約2毫米,無毛;花柱3枚,分離,長約4毫米。漿果球形,直徑1-1.6釐米,熟時紫色,無毛;種子多數,三角狀橢圓形,長約5毫米,扁平,深棕色。花期4月,果期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700-2000m的山坡、路旁草叢及山溝灌叢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