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細辛湯 - 方劑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注解伤寒论》卷六。具有助阳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蜷卧,苔白,脉反沉者。
- 名称:麻黄附子细辛汤
- 别名: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 出处:《注解伤寒论》卷六
- 分类:解表剂
- 功用:助阳解表
-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蜷卧,苔白,脉反沉者
歌訣
麻黃二兩細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陰反發熱,脈沉的證奏奇功。
組成
麻黃(去節)二兩(6g),細辛二兩(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一斗(2000ml),先煮附子,減二升(400ml),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日三服。
功用
助陽解表。
主治
素體陽虛,外感風寒,無汗惡寒,發熱蜷臥,苔白,脈反沉者。
方義
為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的方劑,方中麻黃髮汗解表,附子溫經助陽,以鼓邪外出,良藥相合,溫散寒邪而恢復陽氣,共為主藥;輔佐細辛外解太陽之表,內散少陰之寒,既能珠麻黃髮汗解表,又助附子溫經散寒。三藥合用,補散兼施,可使外感寒邪從表散,又可因護其陽,使裡寒為之散逐,共奏助陽解表之功。
運用
1、本方主治,既有陽虛之本,又有感寒之標,實乃標本並治之劑。臨床以惡寒甚,發熱輕,無汗蜷臥,脈不浮反沉者為應用要點。2、本方用於陽虛體質之感冒,陽虛或衰弱小兒稚麻疹,寒人少陰之咳嗽幼肺炎,嗜睡,月經期前後或洩精前後之受寒,大寒犯腎之腦或齒痛,暴啞聲不出之咽痛,寒伏少陰之皮下青色血斑,產後水腫,腎病水腫,陽虛寒凝脈遲緩等;亦可用於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心動過緩症、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脫疽、陰疽、血管性頭痛、易疲勞症、發熱、急性喉炎、肺炎、急性腎炎、高血壓病、遺尿症、尿毒症、蕁麻疹、帶狀瘡疹、多發性神經炎、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痺、慢性胃炎、黃疸、風溼性炎關節炎、睪丸冷痛、嗜睡、暴盲、暴聾、暴啞、涕淚時出不止等病症而見本方證者。
使用注意
1、見有惡寒蜷臥,下利清谷,手足厥寒等少陰腎陽虛衰,陰寒內盛裡證者禁用。2、應用本方時,一要掌握麻黃與附子於方中的用量,二要囑咐患者煎煮藥物時當先煎麻黃去上沫。三要懂得臨證據病情加味藥物,如治療關節疼痛當加川芎,當歸、桂枝、白朮、桃仁等。
重要文獻摘要
1、《傷寒貫珠集》:此寒中少陰之經,而復外連太陽之證,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氣相通故也。少陰始得本無熱,而外連太陽則反發熱。陽病脈當浮而仍緊,脈不浮而沉,故與附子,細辛專溫少陰之經,麻黃兼發太陽之表,乃少陰溫經散寒,表裡兼治之法也。2、《傷寒論類方》:附子細辛為少陰溫經之藥,夫人知之。用麻黃者,以其發熱,則邪猶連太陽,未盡入陰,猶可引之外達。不用桂枝而用麻黃者,蓋桂枝表裡通用,亦能溫裡,故陰經諸藥皆用之。麻黃則專於發表,今欲散少陰始入之邪,非麻黃不可,況已有附子以溫少陰之經矣。3、《傷寒溯源集》曰:麻黃髮太陽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以附子溫少陰之裡,以補其命門之真陽;又以細辛之氣溫味辛,專走少陰者,以助其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發微汗,無損於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雲。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