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抑鬱症治療的方法

  合肥市74歲的唐老太一直感到身體不適,一會感覺身體痠痛,一會又感覺頭暈……但在合肥市幾家大醫院檢查,都沒有發現什麼毛病。

  這種狀況持續一年多後,今年3月初,家人將唐老太帶到院精神衛生中心,醫生檢查後,對老太太進行抗抑鬱症藥物治療後,老太的症狀才有所緩解。 “這就是老年期抑鬱症”。周康介紹。

“莫名的病”原是抑鬱症

  據周康瞭解,唐老太年輕時愛好廣泛,退休後一直和老伴生活在一起,幾年前老伴去世後,她一個人單住,慢慢地和外界接觸少了,最後導致出現抑鬱症狀。

  出現心理問題的不止是唐老太,醫生們經常聽到老人抱怨:“我已經花了幾萬元了,磁共振、ct、胃鏡、彩超都做了,就是查不出什麼病,而且病情還在加重。”

  據瞭解,這類老人往往同時出現這樣的症狀:身體痠痛、胃不舒服、胸悶心慌等,但去醫院進行檢查各種指標都很正常。

  醫生介紹,這類莫名地緊張、恐懼甚至絕望,就是老年期抑鬱症的表現。

治療及時可恢復正常

  在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安徽省心理保健中心”,主任醫師張許來向記者介紹,外地一位65歲的老太,總是感覺右下肢發麻發燒,因此她天天將她的右腿露在外面。為了治好她的右下肢“發麻發燒”的毛病,這位老太用了不少偏方,吃了不少藥,但都沒效果。

  張許來介紹,其實老太的腿是完全正常的,所謂的“發麻發燒”,其實是老年抑鬱的表現。在精神康復中心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後,這位老太右下肢“發麻發燒”的感覺消除了。

  張許來介紹,不久前他接觸到一位60多歲的老大爺,這位大爺在老伴去世後,一個人單住,一個多月後,突然感覺自己的身體麻木,整天睡覺不起床、不思飲食,去醫院檢查也沒有發現疾病,其實,這種狀況已經屬中度抑鬱症表現了。

  家屬將大爺送到精神康復中心,透過近兩個月的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這位當初話少、悲觀的中度抑鬱症患者的病症大大緩解。

  張許來說,只要家人和周圍的朋友進行必要的心理安撫,病患能恢復正常的社會交往,絕大多數患者是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空巢”成抑鬱主要誘因

  專家介紹,在出現抑鬱症的老人中,“空巢”老人發病率較高,在這些“空巢”老人中,單身“空巢”老人尤其易患抑鬱症。

  歲的李老太退休後一直和老伴單住,老伴去世後她本人非常想和子女住在一起,但子女以自己工作忙為由,把李老太送到敬老院,由於這位老人性格內向,在敬老院和其他老人也沒有交往,自己總感到要被家人遺棄。在敬老院一個多月後就不吃不喝,甚至出現自殺的消極念頭。

  李老太在中鐵四局精神衛生中心治療近一個月後,情緒恢復良好。出院前她向醫生透露想和子女住在一起,因此醫生在出院小結上明確地建議改善住居條件,最好是能和子女住在一起。

  有著20年精神科治療經驗的中鐵四局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付文新說: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子女要和老人說些感興趣的話題,讓老人心理上有所寄託,不能讓老人心理上出現“空巢”。

  張許來告訴記者,在精神康復臨床上,一般60歲至80歲較易患精神抑鬱症。雖然有些疾病和藥物也能誘發老人患上抑鬱症,但在患精神抑鬱症的老年人群中以單身老人居多的現實來看,說明親人要多和老人進行交流,給予老人更多的人文關懷。

老人不妨試試“話療”

  張許來介紹,目前在該心理保健中心治療的老人有50多人,近三分之一屬精神抑鬱症患者,平均每天都有數名精神抑鬱症的老人前來醫院就診。

  其建議老年朋友正視自己,自覺迴歸社會,比如參加一些集體健身活動、上老年大學,不能單純地以家為主。

  子女要注意和年事已高的父母進行親情交流,街道社羣也要組織一些適合老人的集體活動。

  付文新分析,老人由於退休前工作很有規律,退休以後社會角色轉變了,但思想還來不及轉型,因此產生了無用感以及被社會拋棄的不適應感。

  在當下我國精神衛生還未深入人心的階段,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老人心情愉悅,讓他們有事做、有地方玩、有話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