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泡 - 中藥材

牛尾泡,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宜昌悬钩子RubusichangensisHemsl.et.O.Kuntze的根或叶。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收敛止血,通经利尿,解毒敛疮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痔血,尿血,血崩,痛经,小便短涩,湿热疮毒,黄水疮。

功效作用

功能

收斂止血,通經利尿,解毒斂瘡。

主治

用於吐血,衄血,痔血,尿血,血崩,痛經,小便短澀,溼熱瘡毒,黃水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相關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酸澀,平。”“收斂,止血,解毒。根:通經散瘀。治吐血,痔瘡出血。葉:治黃水瘡,溼熱瘡毒。”

2、《廣西藥植名錄》:“根:止痛,利尿,殺蟲。”

3、《湖南藥物志》:“微苦、澀,涼。”

4、《湖南藥物志》:“通經利尿,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現代臨床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和各種出血,痛經,小便短澀和黃水瘡等。

相關配伍

1、治吐血,衄血,尿血:牛尾泡根30g,白茅根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痔瘡出血:①牛尾泡根15g,紫花地丁15g,虎杖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②牛尾泡根15g,紫花地丁15g,虎杖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腹痛:(黃泡子)根30g,土當歸30g,益母草15g,山莓根12g。煎水兌甜酒服。

4、治小便短黃:(黃泡子)根15-30g。水煎服。

5、治溼疹,癩子:(黃泡子)根皮研粉,撒佈或茶油調塗。(3-5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6、治黃水瘡:牛尾泡葉適量。研末,麻油調搽患處。(《萬縣中草藥》)

現代研究

~現代臨床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和各種出血,痛經,小便短澀和黃水瘡等。~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根,秋、冬季採挖,洗淨,曬乾。葉,夏季採,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薔薇科植物宜昌懸鉤子。

形態特徵

宜昌懸鉤子,又名黃泡子,黃藨子,山泡刺藤,小米泡,紅五泡。攀援或匍匐灌木,高達3m。枝細長,具有柄腺毛和散生小鉤狀皮刺。單葉,近革質;葉柄長2-4cm,常疏生腺毛或短小皮刺;托葉鑽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葉片卵狀披針形,長8-15cm,寬4-7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疏生具凸頭小鋸齒,兩面無毛,下面沿中脈疏生小皮刺。頂生細圓錐花序,長15-25cm,腋生花序有時形似總狀;花白色,直徑6-8mm;花梗短,疏生柔毛和腺毛,萼片卵形,先端鑽狀,全緣,內外兩面有柔毛,花時直立,果時反折。聚合果球形,直徑5-7mm,紅色,只有10多個小核果。花期7-8月,果期10月。

分佈區域

陝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0m的山坡、山谷疏密林中或灌叢內。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